-
中国天文学家揭开主小行星带冰质天体表面土壤的物理特性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基于来自太空望远镜和地面多波段红外观测数据及热物理模型,合作研究团队揭露主小行星带冰质天体表面土壤的物理特性,对理解这些天体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直接拍摄因泰腊美那星的照片 太阳系中绝大多数小行星分布在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它们可能蕴藏着地球生命和水体起源的重要线索。 此外,在土星和海王星之间,还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半人…- 22.6k
- 241
-
中国天文学家在经典新星领域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云浪与王博研究员在经典新星领域获得新进展,可以用来限制经典新星爆发过程中的白矮星混合理论。 经典新星是发生在白矮星表面的热核反应现象, 对星系化学演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候选体。在密近双星系统中,白矮星通过洛希瓣(Roche lobe)从它的伴星上吸积物质,一旦在白矮星表面积累了足够的物质,就会触发失控的热核反应,形成新星爆发(上图)。在新…- 88.5k
- 935
-
泰国天文学家发现怂女星的第三颗卫星
我们知道编号130小行星怂女星(Elektra)很特别。 天文学家之前已经发现它有两颗卫星,使到它成为罕见的三重小行星系统。 现在发现它拥有第三颗卫星,这使到它更加罕见,是太阳系中第一颗发现有三颗卫星的小行星。 怂女星在1873年2月17日发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运行。 它呈长方形,最长边长215公里,是一颗相对较大的小行星,每五年绕太阳公转一圈。 2003年,发现第一颗围绕怂女星的卫星…- 217k
- 2.2k
-
中国天文学家在日冕扰动的速度场分布数值研究中获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及日冕物质抛射理论研究团组成员梅志星副研究员团队,通过立体磁流体动力学数值实验研究了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与远紫外日冕扰动相关的立体速度场分布。 近二十年来,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爆发事件中远紫外线的日冕扰动受到广泛观察和模拟。 梅志星等人采用分析解形式的磁绳模型,开展日冕物质抛射爆发过程的立体磁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以研究与远紫外线扰动相关的复杂速度分布。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 91.9k
- 1k
-
中国天文学家发现色球蒸发-日冕凝聚形成太阳暗条的观测证据
该研究的重要发现是在热不平衡产生前首次直接探测到爆发式的色球蒸发。 该观测可以解释色球蒸发-日冕凝聚模型中局部足点加热的假设。 在色球蒸发-日冕凝聚模型中,足点加热是必不可少的,但其起源一直不清楚。 该观测认证耀斑可能是色球蒸发-日冕凝聚模型足点加热的一种起源。- 104.2k
- 1.4k
-
中国天文学家在太阳黑子衰退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李巧玲博士后和闫晓理研究员等合作,首次对α型太阳黑子的衰变过程进行统计研究,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局部强磁场区,黑子和黑子群衰退过程其实也是太阳大气局部磁场的演化过程之一。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黑子衰退与耀斑活动密切相关,通过研究爆发活动中黑子衰退过程,可以更深刻理解太阳爆发活动的本质。 之前对黑子衰退的统计研究往往集中在对多个太阳活…- 136.6k
- 3.3k
-
中国天文学家在湍流持续加热爆发磁绳的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叶景博士及其合作者的最新数值模拟工作。 该工作基于太阳爆发灾变标准模型,发现了磁绳(magnetic flux rope)在失稳上升后远离太阳表面依然被强烈地加热的现象及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简称 CME)周围相关的波状结构,对日冕物质抛射底部的湍动等离子体特征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244.9k
- 4.4k
-
幸运之星正在降临...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恭喜!您今天获得了{{mission.data.mission.credit}}积分
我的优惠劵
-
§优惠劵使用时效:无法使用使用时效:
之前
使用时效:永久有效优惠劵ID:×
没有优惠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