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工单中心>人类为什么找不到暗物质?

需要支持?

如果通过文档没办法解决您的问题,请提交工单获取我们的支持!

人类为什么找不到暗物质?


奇点天文 dprenvip.com 年轻人的好奇心启蒙网站
人类为什么找不到暗物质?:咱们换个思维方式看问题。所谓的暗物质/暗能量,起因是由于世界/宇宙存在未解之谜,暗的意思就是不明,就是unknown!所以,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就是:研究人员在尝试提供解释谜团时采用的猜谜语方案!!!所以,针对天文学中的谜团,有各种暗物质理论,有的暗物质是先天就不能直接测量的,可以间接测量,比如黑洞问题。

那么,如果研究人员的猜谜语式的解决方案是错误的呢?哈哈哈!大不了换个方式再猜,反正都叫暗物质。

暗物质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百度百科明确说明,暗物质是一个多义词!我们以“暗物质”百度百科条目中这几段故事来说明吧:

1、1933年,天体物理学家兹威基(Fritz Zwicky)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利用位力定理,他发现星系团中星系的速度弥散度太高,仅靠星系团中可见星系的质量产生的引力是无法将其束缚在星系团内的,因此星系团中应该存在大量的暗物质,其质量为可见星系的至少百倍以上。

2、史密斯(S. Smith)在1936年对室女座星系团的观测也支持这一结论。不过这一概念突破性的结论在当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3、1939年,天文学家巴布科克(Horace W. Babcock)通过研究仙女座大星云的光谱研究,显示星系外围的区域中星体的旋转运动速度远比通过开普勒定律预期的要大,对应于较大的质光比。这暗示着该星系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暗物质。

4、1940年奥尔特对星系NGC3115外围区域星体运动速度的研究,指出其总质光比可达约250。

5、1959年凯恩(F. D. Kahn)和沃特(L. Woltjer)研究了彼此吸引的仙女座大星云和银河系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相互它们靠近的速度和彼此间的距离,推论出我们人类所处的本星系团中的暗物质比可见物质的质量约大十倍。暗物质存在的一个重要证据来自1970年鲁宾(Vera Rubin)和福特(Kent Ford)对仙女座大星云中星体旋转速度的研究[8]。利用高精度的光谱测量技术,他们可以探测到远离星系核区域的外围星体绕星系旋转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星系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星系核区的可见星体上,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将随着距离而减小。

修改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mond模型

参考这篇文章,只要把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增加一个小小的高阶项,星系外围恒星旋转不正常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如果长期找不到暗物质,那么,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mond模型。

【支配宇宙的方程:从弗里德曼方程到德雷克方程】

所以,如果我们总是找不到,就只能说,本来就没有,是假设错了,是猜错了。哈哈!

既然暗物质名字是物质,那么,它就至少应该具备质量,有了质量,那么就有了惰性/惯性。再进一步,它应该还有一定的热能和动能(这两项有可能为零)。

大尺度天体加速逃逸与暗物质假说

近年来流行的宇宙加速膨胀观点指出了一个令人十分震惊的现象。传统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在进入dark age阶段,也就是在137亿年的时间段内,有一个相对匀速的膨胀期,当然,这个相对匀速的原因是惯性运动,而由于原始宇宙大爆炸球体之内的粒子碰撞效应,越远离大爆炸原点的粒子速度越高,以致形成了普遍的大尺度天体光谱红移现象。而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天体逃逸速度应该是呈现出很缓慢的减速效果。

1998年,几位天文学家依据ia超新星测距,发现了红移现象与距离并不成比例,而是红移的增加快于距离的增加,所以,大尺度天体的呈现出加速逃逸的现象。这个现象就令人感觉十分困惑,难以解释。于是,这个暗物质筐,就被祭了出来。

对于整体宇宙大爆炸的速度都能造成影响,又怎么可能无法测量?能够改变那些距离我们几十亿光年的巨大星系/星系团的运动轨迹,而远离我们几十亿光年的巨大星系群的运动轨迹改变量都能被我们测量到了,那么,理所当然的就是,这些暗物质具有巨大的能量,应该很容易测量到才对。

另参考这篇文章:

【NASA:来自哈勃的观测显示,暗物质理论可能是错误的!】


奇点天文 dprenvip.com 年轻人的好奇心启蒙网站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