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现象的多层次研究
(选自《大自然》1990年第三期。作者王谷岩) 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体到部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体到群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人们对生命认识的深入,表现为对生命的多层次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深化过程中,现代生物学拥有了包括种群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分支学科的完整研究体系。 人类对生命的了解,起始于对生物个体的观察与研究。人类积累的关于生命的各种知识,最终也都要…- 755
- 33
- 91.5k
-
(中国科学史)河南商丘发现四千多年前的天文台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二期。作者崔振华、任金义等) 河南省商丘县城西南约三里处,屹立着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名曰“火星台”,丘高约10.5米,周长约330米。台顶建有一座庙,称“阏伯庙”,也叫火神庙。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东西配殿及钟鼓楼。大殿后原有一座观星塔,但早已毁于金朝末年的壬辰之乱。 近年来,阏伯庙香火极盛,每年农历正月,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来此参拜火神的人络绎不绝。因而有关火…- 298
- 34
- 38.1k
-
[天文与哲学]道德与星空——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一段名言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六期。作者苏宜)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在他64岁时(1788年)发表的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结论中的一段话。 岁月流逝已经两百多年,当我们今天诵读品味这句格言的时候,那深刻的人生哲理依旧会在每…- 7.8k
- 27
- 5.2m
-
进化论诞生在这个岛上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一期。作者卢继传) 巨龟之岛的故事 1835年9月15日,达尔文乘“贝格尔”舰进入加拉帕戈斯群岛。它仿佛是童话中的城堡,笼罩在茫茫无际的太平洋的云雾中。据记载,哥伦布曾经来到过这个群岛,不过,发现这个群岛的人是西班牙的巴拿马主教托马斯·德·贝伦加。1535年,他奉西班牙皇帝之命,从巴拿马到秘鲁,途中遇到大风浪,他的船被一股强大的海流推到了这里。 到了16世纪后半叶,西班…- 417
- 24
- 54.2k
-
我国山地“一带三弧”的结构
(选自《大自然》1985年第二期。作者曾昭璇) 我国高原和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2%,山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并呈现有规律的分布,那就是“一带三弧”的结构。所谓“一带”是指横贯我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地,即昆仑山-秦岭东西褶皱山系。所谓“三弧”是指:北方向南突出的一个弧,可以叫“蒙古弧”或“北方弧”;南方由两个弧形山系组成,西边的是“西藏弧”,它向南突出,东边的是“华南弧”,它向西突出,由横断山脉直到台湾山…- 350
- 28
- 52.5k
-
[中国科学史]宋元数学的大起大落
(选自《大自然》1983年第一期。作者璧沧) 这篇文章回顾了我国科技史上的一个篇章。虽然谈的是数学,但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应该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 十三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正是南宋金元时期。此时在南方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偏安小朝廷,而北方则是面临着元军高压,岌岌可危的局面。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阶段却正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在很多方面,中国学者的工作在世界…- 832
- 31
- 90.5k
-
噬菌体的“烈性”与“温和性”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一期。作者王履庆) 在生命世界里,噬菌体是一类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壁的微生物;它们是超显微颗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由于它们能感染并寄生在细菌细胞和其他微生物里,并且迅速复制,将宿主裂解,所以就叫噬菌体。因为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般特征,所以也叫做“细菌病毒”。 噬菌体含有DNA或RNA遗传分子,有些噬菌体含有单链DNA或双链DNA,而另一些含有单链RNA,至今尚未…- 460
- 58
- 54.3k
-
[天文人物]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二期。作者卞毓麟) 1995年8月21日,深受国际天文学界尊敬的著名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因心力衰竭在芝加哥大学校医院病逝,享年85岁。人们常亲切地称呼这位美籍印度人为钱德拉(Chandra)。他生前曾说过:“凡是智慧的,也都是美的”。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也是体现科学之美的一生。他去世后,89岁高龄的旅美…- 7.7k
- 34
- 5.1m
-
我国大陆与台湾的植物亲缘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一期。作者陶光复) 两个地区之间的植物亲缘,是指这两地的植物区系之间的亲缘关系。所谓植物区系,则是指一定地区(或国家)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不同的植物区系之间的关系有远有近,有疏有亲,表现在两地区系组成成份(植物的科、属、种)的异同,植物景观(植被外貌)的相似程度的大小等方面。 关于中国大陆植物区系与中国台湾省省植物区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植物学界十分关注和颇感兴…- 417
- 34
- 53.2k
-
[航天史料]深空一号探索彗星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一期。作者吴光节) (一)为了探测波莱利(Borrelly)彗星 1998年10月24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火箭发射场,首次使用的德尔塔7326-9.5型火箭向着宇宙深处呼啸而去。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次载着航天飞行器的司空见惯的发射。这架航天飞行器的重量也只有486公斤。但是,只有美国宇航局内部的人才十分清楚这次发射的意义所在——作为美…- 3.1k
- 24
- 124.8k
-
[地球科学]大陆漂移与鸟类分布
(选自《大自然》1980年创刊号。作者许维枢) 自然科学的历史充满了大胆的假说,其中大多数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其中一部分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变成了真理。20世纪初期,大陆漂移学说的出现就是一例。 人类历史的早期和中期,人们大都相信海洋和陆地都是固定不变的,就跟信奉生物和人类是永恒不变的一样。基于历史的前进和资料的积累,到了19世纪60年代,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砸烂了“特创论”、“物种不变论”…- 3.1k
- 39
- 142.1k
-
西澳大利亚太古代地质纪行
(选自《地球》1981年创刊号。作者钱祥麟) 编者按:太古代的岩石是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这些岩石形成所费的时间几乎占了地球年龄的一半有余。由于年代久远,它原有的面貌遭到了不同时期地质作用的破坏和改造,人们只能根据被掩蔽的蛛丝马迹来进行探索,因此就成为地质学研究中难度很大而颇为有趣的基础课题。 太古代地质学,研究地球早期的演化,对探讨地球起源和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当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固态…- 2.3k
- 44
- 115.2k
-
(科学家的故事)陈国达与地洼学说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四期。作者谭毅挺) 地球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星球。地壳的构造是什么?演变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的?回答这些问题的科学叫大地构造学。现在,世界上大地构造的学派较多,从不同角度对地壳作了阐释。二十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陈国达教授创立的地洼学说异军突起,对地壳演化的一些解释,已经在我国及国外很多地方得到证实,为世界地质学的发展做出…- 5.2k
- 39
- 4.9m
-
化石家族的新秀:化学化石
(选自《大自然》1983年第二期。作者李中明) 植物化石,是人类认识植物发展的宝贵资料,也是认识地层、寻找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寻求历史长河中的种种信息,是科学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植物化石的家族中,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化学化石。 人类发现植物化石,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记载是1760年,自然学家埃德沃德·卢赫怀德发现了印痕化石。它是大化石中的第一个成员,以后…- 336
- 40
- 40.3k
-
[地质趣谈]地质学中的水火之争
(选自《地球》1981年第二期。作者张庆麟) 18世纪初期,欧洲文艺复兴后,各门科学已经初步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迈向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地质学却仍然遭受着神学的严重禁锢。 1775年,德国萨克森地区一所没什么名气的弗莱堡矿业学院,聘请25岁的阿布拉罕·维尔纳任教,第一次开设地质课,从此地质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维尔纳具有丰富的地质学知识,又有雄辩的口才,使许多本来只打算学习一些矿物知…- 3.2k
- 38
- 131.8k
-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矿物晶洞标本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三期。作者严风) 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三座从地壳中搬出来的大型矿物晶洞,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大厅尽头左边的晶洞,是从耒阳县上堡黄铁矿区发掘出来的,洞中那些2~20厘米见方的黄铁矿晶体闪着金光,布满了洞壁。右边是一个辉锑矿晶洞,是从冷水江锡矿山采来的,洞壁布满参差不齐的辉锑矿晶体。还有一个规模更大的晶洞是石膏晶洞,产于冷水江市岩口煤矿中。纵横交错的巨大石…- 487
- 40
- 58k
-
20世纪中国学者的天文学史研究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9年第五期。作者:席泽宗、陈美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世纪中国学者对天文学史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研究最活跃、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发表的天文学史论著就不少于200种。天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这是天文学史研究全面启动的时期。 从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一批由海外学成归…- 3.3k
- 40
- 128.1k
-
[航天史料]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五期。作者李喜先) 空间科学是主要利用空间飞行器研究发生在宇宙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现象,以及在空间飞行所获得的微重力等环境中研究物质变化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是众多相关学科共同作用于空间而融合成的一门交叉科学。在短短数十年的历史中,它已经迅速地得到了发展,并已具有五十多门分支学科了。这主要包括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化学、空间地质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医学、空间微…- 3.1k
- 32
- 127.4k
-
星系的碰撞与合并(选自天文爱好者2001年第三期)
晴朗的夏夜,在远离灯光与大气污染的地方,仰望星空,你总能看到一条乳白色的模糊光带从东北向西南穿过天空,这就是银河。用一架小型望远镜就可以发现,这条光带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恒星组成的,它们,包括我们的地球和太阳,共同组成了我们所在的星系—银河系。在宇宙中,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天体数以亿计,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是大尺度结构下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 星系的数目多了,相互之间就难免会碰撞。诚然,星系之间的…- 5k
- 128
- 338.8k
-
用物理学研究生命(选自《大自然》1991年第一期)
(作者王谷岩。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企图依据所有生命形态的共有特征给生命一个贴切的定义,以求回答“什么是生命”的问题,然而,至今却仍未能如愿以偿。看来,首要的任务应该先是回答“生命具有哪些特征”,待到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揭示生命本质就会水到渠成,“什么是生命”的问题也就可以彻底解决了。科学的发展正是走着这样一条道路,各个学科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以便…- 800
- 43
- 83.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