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史)《救荒本草》在国外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二期。作者闵文) 明代是我国古代植物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像朱橚的《救荒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是内容详实、特色鲜明的本草学著作,在我国植物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世界植物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草纲目》的外传和影响已为人们所熟知,而《救荒本草》流传海外,并以其“记事适切,绘图真实精致”的卓越成就在国外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则不一定十分清楚。 《救荒本草》是明…- 491
- 39
- 59k
-
[生物研究]火星陨石中的微磁体与细菌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1年第三期,作者吴光节) 2000年12月中旬,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火星陨石晶体中发现了微小的磁晶体,而这种晶体在地球上只有微生物才能产生。因此,这对于“古代”火星上曾有过生命看起来十分有利。他们的文章发表在2000年第十二期的《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学报》上。 磁性成分,或者说磁铁矿(四氧化三铁,Fe3O4)在地球上非常普遍。现代生活中,在我们的录像带和录音磁带上都广泛使用…- 5.3k
- 146
- 357.6k
-
噬菌体的“烈性”与“温和性”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一期。作者王履庆) 在生命世界里,噬菌体是一类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壁的微生物;它们是超显微颗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由于它们能感染并寄生在细菌细胞和其他微生物里,并且迅速复制,将宿主裂解,所以就叫噬菌体。因为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般特征,所以也叫做“细菌病毒”。 噬菌体含有DNA或RNA遗传分子,有些噬菌体含有单链DNA或双链DNA,而另一些含有单链RNA,至今尚未…- 460
- 58
- 54.3k
-
(中国科学史)元明两代的回回司天台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一期。作者阎林山)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回回司天台,一个是元朝上都回回司天台,另一个是明朝南京聚宝山回回司天台。这两个回回司天台在元明两代的长时期内,闪烁着伊斯兰文化的光辉。 元上都回回司天台 薛禅可汗(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掌权时,就曾经征召回回天文学者扎马鲁丁等人讨论天文历法、西域仪象以及司天台的建立等问题。到至元四年(1267年)才正式下达制造西域天文仪器的…- 319
- 50
- 46.8k
-
植物特征口诀(选自《大自然》1987年第三期)
(作者谢东锦、朱明月、石正梅。作者单位:菏泽市第一中学) (1)单子叶植物纲: 根为须根系,叶脉多平行,胚有一子叶,维管束散生。茎成不加粗,因无形成层,花基数为三,此乃纲特征。 (2)双子叶植物纲: 两片子叶直根系,花基数为四或五。叶脉大多为网状,筒状排列维管束。茎内生有形成层,长高同时能长粗。 (3)十字花科: 十字花科十字冠,两两相对四花瓣。雌蕊一枚结角果,四强雄蕊两个短。 (4)蔷薇科: 萼…- 903
- 54
- 95.2k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下)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五期。作者李启斌)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发现天体的方法和测量天体特性的方法。这一部分着重讲述推理的方法以及创新乃至突破的方法。 由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可接触的,不能把天体拿来做实验,按照我们的意志,按照认识的需要去测量它们的特性。可以说,天体向我们表现什么特性,我们才可以得知什么特性,因此,天文观测结果往往不是天体特性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认识天体的本质,推…- 484
- 38
- 62.6k
-
-
20世纪中国学者的天文学史研究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9年第五期。作者:席泽宗、陈美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世纪中国学者对天文学史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研究最活跃、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发表的天文学史论著就不少于200种。天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这是天文学史研究全面启动的时期。 从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一批由海外学成归…- 3.3k
- 40
- 128.1k
-
(中国科学史)折半天体仪和小地平经纬仪史话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4年第五期。作者小溪) 驰名中外的北京古观象台及所存八架珍贵铜制古仪器使所有来访者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其实古观象台还有两架铜制仪器,即折半天体仪和小地平经纬仪,它们的历史鲜为人知。 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观象台遭到了野蛮的洗劫,这帮帝国主义强盗早就对古观象台所存的珍贵古仪器垂涎三尺,经八国联军总司令兼德国统帅瓦德西与法国统领徐锡…- 371
- 30
- 43k
-
(历史文献)中华流星观测网活动倡议书(选自《天文爱好者》1994年第四期)
流星体来自太阳系深远空间,闯入地球大气层时,燃烧发光,成为人们所看到的流星或火流星,有的还会掉落地面成为陨石。它们带给人类的,既有古老深远的太阳系空间的信息,也有离地面只有一百公里左右的地球大气层的信息;它们既能作为不用花钱买的自然样品来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是灾害。因此,对流星的研究和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当代科学界的热门领域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我们祖先留…- 413
- 26
- 51k
-
-
地球有过“光环”吗?
(选自《地球》1982年第三期。作者张凌云) 地球过去有光环吗?地球将来会有光环吗?这是20世纪60年代卫星上天之后,人们提出的科学之问。 自17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土星是太阳系中唯一带有光环的行星。1977年3月10日,美国和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分别通过对天王星掩恒星SAO158687的天文观测,惊奇地发现:天王星也有光环!这一发现,打破了保持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土星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光…- 844
- 16
- 86.6k
-
[中国科学史]宋元数学的大起大落
(选自《大自然》1983年第一期。作者璧沧) 这篇文章回顾了我国科技史上的一个篇章。虽然谈的是数学,但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应该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 十三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正是南宋金元时期。此时在南方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偏安小朝廷,而北方则是面临着元军高压,岌岌可危的局面。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阶段却正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在很多方面,中国学者的工作在世界…- 832
- 31
- 90.5k
-
[生物研究]陨石和彗星给地球带来了糖和生命?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二期。作者吴光节) 2001年12月下旬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宇航局阿莫斯研究中心的乔治·库珀(George Cooper)等人的文章,文中说道,在碳质陨石中发现了糖及其有关的几种物质。这可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该期《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塞夫顿(Mark A·Sephton)的评述性文章《陨石是生命美好的开始吗?》,认为糖是地球上有机物最普遍…- 3.2k
- 38
- 139.6k
-
[航天史料]深空一号探索彗星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一期。作者吴光节) (一)为了探测波莱利(Borrelly)彗星 1998年10月24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火箭发射场,首次使用的德尔塔7326-9.5型火箭向着宇宙深处呼啸而去。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次载着航天飞行器的司空见惯的发射。这架航天飞行器的重量也只有486公斤。但是,只有美国宇航局内部的人才十分清楚这次发射的意义所在——作为美…- 3.1k
- 24
- 124.8k
-
天体碰撞与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
国际著名学术刊物《Science》在2001年二月下旬的一期中,发表了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贝克尔博士等人的一篇文章。他们的发现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提供了证据,认为这是由一颗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发。科学家们认为,彗星或者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并不会直接杀死这些生命,而只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2.9k
- 18
- 122.2k
-
我国山地“一带三弧”的结构
(选自《大自然》1985年第二期。作者曾昭璇) 我国高原和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2%,山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并呈现有规律的分布,那就是“一带三弧”的结构。所谓“一带”是指横贯我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地,即昆仑山-秦岭东西褶皱山系。所谓“三弧”是指:北方向南突出的一个弧,可以叫“蒙古弧”或“北方弧”;南方由两个弧形山系组成,西边的是“西藏弧”,它向南突出,东边的是“华南弧”,它向西突出,由横断山脉直到台湾山…- 350
- 28
- 52.5k
-
[天文大事]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体物理学课题
根据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从1901年开始颁发多项诺贝尔奖金,其中之一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1到2001的一百年里,有八项天体物理学研究成果获得了六个年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6年、1967年、1974年、1978年、1983年、1993年。其中1974年和1983年各有两项。- 3.2k
- 43
- 138.6k
-
[生物趣谈]原绿藻在植物演化中的意义
(选自《大自然》1980年创刊号。作者王亚俊) 从纳斯的预言说起 自然界中的生物共有两百多万种,虽然它们之间千差万别,但如果以有没有细胞核为标准来区分,则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如细菌和蓝藻;而真核生物的细胞则有真正的细胞核,除了细菌和蓝藻以外的生物都是真核生物。 生物学家纳斯在1970年曾预言,有一种未经发现的绿色的原核光合生物。五年后,美国生物学家列文(…- 3.3k
- 43
- 137.3k
-
[天文与哲学]道德与星空——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一段名言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六期。作者苏宜)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在他64岁时(1788年)发表的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结论中的一段话。 岁月流逝已经两百多年,当我们今天诵读品味这句格言的时候,那深刻的人生哲理依旧会在每…- 7.8k
- 27
- 5.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