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定第九大行星是否为黑洞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了
哈佛大学和黑洞倡议组织(BHI)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发现太阳系外的黑洞,并以此一次性地确定假定的第九大行星的真实性质。这篇被《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接受的论文强调了未来时空遗产调查(LSST)任务观测吸积耀斑的能力,该耀斑的存在可能证明或排除第九大行星是黑洞的可能性。- 3.4k
- 43
- 144.2k
-
科学史上的唯一一次:一个「失败」的实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但科学的发展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人类的科学史上,充斥著大量的失败,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失败」之中,有一些也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比如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类科学史上的唯一一次:一个「失败」的实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光同时具备「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然而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在20世纪初才被发…- 3.5k
- 48
- 146.6k
-
利用行星引力将探测器甩出去?发明引力弹弓的人真是个天才
1979年1月,星际探测器旅行者一号正在面临著一个巨大的难题,此时的旅行者一号正处于抵抗太阳引力飞向木星的途中。由于旅行者一号已经在宇宙中飞行了差不多1年半的时间,这使得旅行者一号的速度已经被来自太阳的引力「拖拽」变得更慢,速度最低甚至达到了14公里每秒,而这种速度想要飞出太阳系几乎没有办法办到,如果再不对旅行者一号进行「加速」,那麽旅行者一号的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飞出太阳系的任务也将无法完成。 …- 3.1k
- 42
- 128.6k
-
重大发现!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黑洞吃掉中子星,爱因斯坦又对了
根据《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刊载的一项新研究,天文学家有了重磅发现,第一次探测到了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所释放出的引力波,最远来自于10亿光年之外,再一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 那麽,引力波是什麽?爱因斯坦又是如何预言的?这次的最新发现又有什麽特别之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只要物体有质量,它们之间就会产生引力作用。但牛…- 3.1k
- 24
- 137.6k
-
水熊虫能在太空中产崽,如果把它投放到月球,会进化成怪物吗?
2019年4月,以色列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创世纪号」,在即将著陆月球表面的时候,却以为故障而意外坠毁了,不过,虽然以色列的登月计画宣告失败,然而,这一次的登月,却也将一些地球生物,遗留在了月球之上。 根据报导,当时「创世纪号」在从地球出发之前,就携带了有关于人类的DNA样本,同时,也带著一些处于「假死」状态下的水熊虫,这些水熊虫原本是想要在月球上做实验的,虽然它们被包裹在人造琥珀之中,但是,它们却仍…- 3.4k
- 37
- 141.4k
-
民间科学家发现罕见的褐矮星系统
公民科学家发现了两个棕色矮人的奇异配对,它们比太阳小得多,但缺少足够的质量来进行核聚变。天体物理学家证实了这一发现,该发现表明褐矮星系统的质量很低,相距甚远,却有着不可逾越的联系。- 5k
- 134
- 338.1k
-
-
微观神兽: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将微观的放射源与宏观的猫联系起来,本来是想利用宏观世界的叠加态来否定“哥本哈根诠释”。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实验本身包含了“观察”,即宏观物体与微观量子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3k
- 62
- 132.5k
-
土卫六闻起来啥味儿?
北爱荷华大学的副教授、前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博士后Joshua Sebree领导了这个实验。他创造了一个新的配方,调制出土卫六这颗大橙子(它总是橙色的)最关键的味道。 调味实验 在此之前,科学家经历了多次失败。他们最初想混合泰坦上最常见的气体——氮气和甲烷,但是他们做出来的混合物都不符合卡西尼观测到的光谱特征。 接下来,他们尝试了其他方法,加入了苯和其他可能存在的化学物质,然后用光谱仪进行了分析。这…- 822
- 43
- 86k
-
天文进阶必看——广义相对论解析
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 是描述物质间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基础由A.爱因斯坦于1915年完成,1916年正式发表。这一理论首次把引力场解释成时空的弯曲。[1] 概念介绍 黑洞 广义相对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直接推导出某些大质量恒星会终结为一个黑洞——时空中的某些区域发生极度的扭曲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逸出;能够形成黑洞的恒星最小质量称为奥本海默极限。 引力透像…- 3.2k
- 47
- 130.5k
-
在土星冰封的土卫二的水气羽流中发现的有机化合物
科学家在土星冰封的土卫二喷发出的羽状物中发现了新型有机化合物。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在任务发生的大约20年里收集了土星及其卫星的宝贵数据和图像。2017年9月15日,飞船任务完成,坠落在土卫二表面,科学家们继续研究他们在任务期间收集的大量数据。- 5k
- 118
- 352.3k
-
谷神星:小行星带的海洋世界
古代水海洋的残骸被埋在矮行星谷神星的冰壳下,这是8月10日美国宇航局"黎明"号任务的科学家们提出的吸引人的发现。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系列论文中。- 3.3k
- 26
- 135.2k
-
如果没有阻碍,阳光是否会抵达宇宙尽头
离开太阳表面之后的太阳光,就会陆续到达各个星球,大概三分钟的时间就会到达水星,8.3分钟到达地球,到达较远的海王星大概需要4.4小时,那麽问题来了,太阳光究竟可以照射多远?离开太阳系之后会消失吗?- 3.3k
- 36
- 136.7k
-
即使离太阳最近的炽热水星也会产生冰
水冰在如此炎热的世界里无限期存在听起来很讽刺,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尽管如此,这种现象是可以解释的:小行星、彗星和陨石撞击行星表面时,会产生冰,如果这些冰最终进入黑暗的陨石坑,它们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也没有机会解冻。- 4.8k
- 114
- 319.9k
-
天文学家深入了解神秘富含金属的近地小行星
该团队使用1986 DA和2016 ED85这两颗小行星的成分和轨道来确定主小行星带外围区域的四个可能的小行星家族,这里是太阳系内部最大的小天体库所在地。 这也刚好包括灵神星在内的大多数已知最大金属小行星所在区域。- 2.5k
- 42
- 124.5k
-
连续飞了43年的旅行者2号,在太阳圈外发现什么东西?
对于从未离开过地球的我们来说,外太空是好奇的,是神秘的,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种种幻想,相信有不少人肯定想象过遨游宇宙的场景:带着足够的食物,驾驶着一艘超光速的小型飞船,轻松地摆脱地球引力,冲出太阳系,遨游在星辰大海中,探索未知的星际空间,银河系之外空间究竟有什么,真的是漆黑一片,几乎空无一物,只存在少数冰冷天体,还是漂浮多个外星文明建筑物,外星文明几乎遍布整个宇宙空间?- 5k
- 157
- 333.6k
-
X17粒子可能解开暗物质之谜
如果结果得到证实,X17粒子可能有助于解释暗物质,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占宇宙质量的80%以上,它可能是“第五种力”的载体,而这四种力在标准物理模型中被认为是四种力:重力、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 5k
- 129
- 332.6k
-
宇宙会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到爆吗?
最新结果使用引力透镜法进行测量,由于宇宙中星系的巨大引力,它们可以像一个巨型放大镜一样,放大并扭曲了来自其背后天体的光,利用这个效应天文学家可以精确测量星系与地球的距离,从而测定宇宙膨胀速度,然而,研究人员发现新方法测定的邻近宇宙的膨胀速率与之前通过微波背景辐射所测定的遥远宇宙的膨胀速率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5.1k
- 139
- 347.3k
-
如果木星变成最小的恒星,太阳系会发生什麽?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如果把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放到一起就像是下面图示中这样。地球小的就像是小孩子玩耍的玻璃弹珠放在了一个篮球面前。因此,很多人觉得木星就是太阳的伴星。- 3k
- 28
- 137.8k
-
行星模拟器可能有助于人类找到可居住的外星世界
对于有大气层的世界,好奇的科学家们正试图弄清楚系外行星的细节是如何影响气体的。如果一个星球被潮汐锁定,一边在永恒的白天,一边在永恒的夜晚,会发生什么?如果它的表面全部是陆地或海洋,或两者的混合,会发生什么?- 5.1k
- 172
- 347.3k
-
“微型黑洞”,通往九维空间的入口?
物理学的理论中的粒子学说认为,宇宙确实存在了高纬度空间,也就是说不止存在三维空间,或者四维空间,根据研究宇宙中存在这九维空间,很多人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么多的维度空间要怎么去呢?- 3.2k
- 46
- 134.7k
-
天文学家揭示了“彼得潘”原行星盘的秘密
彼得潘盘是最近发现的一类长寿命的原行星盘,围绕在低质量恒星周围,比典型的原行星盘存活时间长5-10倍。尽管天文学家们自2016年起就知道了这些气盘的存在,但关于它们是如何、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久的问题,以及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 3.2k
- 33
- 140.2k
-
钻石到底有多硬? 它可以承受超越地核压力的五倍之多
钻石是世上已知最坚硬的天然物质 钻石是由数十亿个碳原子所组成的,是大自然的奇妙杰作,且它具有独特的立方晶体结构。 钻石中的每个碳原子均与其他四个碳原子紧密结合,是目前世上已知最坚硬的天然物质。 钻石还具有高导热性,对化学品的抗拒性强,且透明度极高。 相信有不少人看过液压机压钻石的影片,而液压机最后的结果果真惨不忍睹,不过钻石硬度真的没有限度吗? 它到底经的起多大程度的挤压力道? 科学家今年在1月2…- 2.9k
- 38
- 118.7k
-
恐怖谷理论:人类对仿真机器人的天生恐惧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有过这样的感觉,在看到一些非常仿真的人偶之类的东西时,总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而这就是恐怖谷理论。恐怖谷理论反映了人们对于非人类物体的感觉,但也有人质疑恐怖谷理论其实是伪科学。 一、恐怖谷理论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它在1969年被提出。恐怖谷理论说明了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即哪怕机器人…- 827
- 34
- 8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