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与艺术]设计星座图随笔
繁星丽天,列宿成行,绘于帛纸,而为星图。神游星空,因星生象,或为龙虎熊犬,或为麟凤鹰狮,是为星座图。观赏星空就像欣赏交响乐,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会,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星座形象来。- 365.6k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下)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五期。作者李启斌)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发现天体的方法和测量天体特性的方法。这一部分着重讲述推理的方法以及创新乃至突破的方法。 由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可接触的,不能把天体拿来做实验,按照我们的意志,按照认识的需要去测量它们的特性。可以说,天体向我们表现什么特性,我们才可以得知什么特性,因此,天文观测结果往往不是天体特性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认识天体的本质,推…- 62.6k
-
[历史文献]空间天文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空间天文学是一门主要在大气层外的空间区域开展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学科,是空间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高空气球和探空火箭等地球亚轨道运载工具上的天文观测算起来,空间天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真正的蓬勃发展却是在人造卫星上天之后,迄今已发射用于天文学目的的航天器有三百多个,耗资一千多亿美元。- 132.1k
-
[生物研究]火星陨石中的微磁体与细菌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1年第三期,作者吴光节) 2000年12月中旬,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火星陨石晶体中发现了微小的磁晶体,而这种晶体在地球上只有微生物才能产生。因此,这对于“古代”火星上曾有过生命看起来十分有利。他们的文章发表在2000年第十二期的《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学报》上。 磁性成分,或者说磁铁矿(四氧化三铁,Fe3O4)在地球上非常普遍。现代生活中,在我们的录像带和录音磁带上都广泛使用…- 357.6k
-
噬菌体的“烈性”与“温和性”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一期。作者王履庆) 在生命世界里,噬菌体是一类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壁的微生物;它们是超显微颗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由于它们能感染并寄生在细菌细胞和其他微生物里,并且迅速复制,将宿主裂解,所以就叫噬菌体。因为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般特征,所以也叫做“细菌病毒”。 噬菌体含有DNA或RNA遗传分子,有些噬菌体含有单链DNA或双链DNA,而另一些含有单链RNA,至今尚未…- 54.3k
-
生物进化过程的不可逆规律
(选自《大自然》1982年第三期。作者曹克清) 我们在地质历史上一般总是看到生物的系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形态越变越复杂,分工越变越精细,如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再到鸟类和哺乳类。这可以说是前进的进化。有时也会看到某些器官逐渐减缩,甚至消失,比如人类的阑尾、马的侧趾。这是减退的进化,或者叫退化。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退化着的器官绝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地发达起来;完全消失了的器官更不…- 54.4k
-
[中国科学史]宋元数学的大起大落
(选自《大自然》1983年第一期。作者璧沧) 这篇文章回顾了我国科技史上的一个篇章。虽然谈的是数学,但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应该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 十三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正是南宋金元时期。此时在南方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偏安小朝廷,而北方则是面临着元军高压,岌岌可危的局面。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阶段却正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在很多方面,中国学者的工作在世界…- 90.5k
-
用物理学研究生命(选自《大自然》1991年第一期)
(作者王谷岩。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企图依据所有生命形态的共有特征给生命一个贴切的定义,以求回答“什么是生命”的问题,然而,至今却仍未能如愿以偿。看来,首要的任务应该先是回答“生命具有哪些特征”,待到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揭示生命本质就会水到渠成,“什么是生命”的问题也就可以彻底解决了。科学的发展正是走着这样一条道路,各个学科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以便…- 83.4k
-
进化论诞生在这个岛上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一期。作者卢继传) 巨龟之岛的故事 1835年9月15日,达尔文乘“贝格尔”舰进入加拉帕戈斯群岛。它仿佛是童话中的城堡,笼罩在茫茫无际的太平洋的云雾中。据记载,哥伦布曾经来到过这个群岛,不过,发现这个群岛的人是西班牙的巴拿马主教托马斯·德·贝伦加。1535年,他奉西班牙皇帝之命,从巴拿马到秘鲁,途中遇到大风浪,他的船被一股强大的海流推到了这里。 到了16世纪后半叶,西班…- 54.2k
-
[生物研究]陨石和彗星给地球带来了糖和生命?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二期。作者吴光节) 2001年12月下旬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宇航局阿莫斯研究中心的乔治·库珀(George Cooper)等人的文章,文中说道,在碳质陨石中发现了糖及其有关的几种物质。这可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该期《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塞夫顿(Mark A·Sephton)的评述性文章《陨石是生命美好的开始吗?》,认为糖是地球上有机物最普遍…- 139.6k
-
天体碰撞与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
国际著名学术刊物《Science》在2001年二月下旬的一期中,发表了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贝克尔博士等人的一篇文章。他们的发现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提供了证据,认为这是由一颗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发。科学家们认为,彗星或者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并不会直接杀死这些生命,而只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122.2k
-
星系的碰撞与合并(选自天文爱好者2001年第三期)
晴朗的夏夜,在远离灯光与大气污染的地方,仰望星空,你总能看到一条乳白色的模糊光带从东北向西南穿过天空,这就是银河。用一架小型望远镜就可以发现,这条光带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恒星组成的,它们,包括我们的地球和太阳,共同组成了我们所在的星系—银河系。在宇宙中,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天体数以亿计,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是大尺度结构下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 星系的数目多了,相互之间就难免会碰撞。诚然,星系之间的…- 338.8k
-
-
[天文大事]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体物理学课题
根据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从1901年开始颁发多项诺贝尔奖金,其中之一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1到2001的一百年里,有八项天体物理学研究成果获得了六个年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6年、1967年、1974年、1978年、1983年、1993年。其中1974年和1983年各有两项。- 138.6k
-
我国山地“一带三弧”的结构
(选自《大自然》1985年第二期。作者曾昭璇) 我国高原和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2%,山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并呈现有规律的分布,那就是“一带三弧”的结构。所谓“一带”是指横贯我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地,即昆仑山-秦岭东西褶皱山系。所谓“三弧”是指:北方向南突出的一个弧,可以叫“蒙古弧”或“北方弧”;南方由两个弧形山系组成,西边的是“西藏弧”,它向南突出,东边的是“华南弧”,它向西突出,由横断山脉直到台湾山…- 52.5k
-
[天文与文化]不同文化中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9年第六期。作者资民筠)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没有太阳就没有一切”。的确,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长,都要靠太阳来哺育,正因为太阳对生命十分重要,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出了形形色色的与太阳有关的神话。不要小看这些颇有点孩子气的神话,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祖先以极大的欢愉,也推动了人类对我们所在的行星系统的“主角”的观察与认识。不仅如此,这些形形色色的太阳神话还反映了不同的天文文化的…- 138k
-
生命现象的多层次研究
(选自《大自然》1990年第三期。作者王谷岩) 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体到部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体到群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人们对生命认识的深入,表现为对生命的多层次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深化过程中,现代生物学拥有了包括种群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分支学科的完整研究体系。 人类对生命的了解,起始于对生物个体的观察与研究。人类积累的关于生命的各种知识,最终也都要…- 91.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