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史)河南商丘发现四千多年前的天文台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二期。作者崔振华、任金义等) 河南省商丘县城西南约三里处,屹立着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名曰“火星台”,丘高约10.5米,周长约330米。台顶建有一座庙,称“阏伯庙”,也叫火神庙。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东西配殿及钟鼓楼。大殿后原有一座观星塔,但早已毁于金朝末年的壬辰之乱。 近年来,阏伯庙香火极盛,每年农历正月,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来此参拜火神的人络绎不绝。因而有关火…- 38.1k
-
(中国科学史)元明两代的回回司天台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一期。作者阎林山)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回回司天台,一个是元朝上都回回司天台,另一个是明朝南京聚宝山回回司天台。这两个回回司天台在元明两代的长时期内,闪烁着伊斯兰文化的光辉。 元上都回回司天台 薛禅可汗(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掌权时,就曾经征召回回天文学者扎马鲁丁等人讨论天文历法、西域仪象以及司天台的建立等问题。到至元四年(1267年)才正式下达制造西域天文仪器的…- 46.8k
-
化石家族的新秀:化学化石
(选自《大自然》1983年第二期。作者李中明) 植物化石,是人类认识植物发展的宝贵资料,也是认识地层、寻找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寻求历史长河中的种种信息,是科学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植物化石的家族中,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化学化石。 人类发现植物化石,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记载是1760年,自然学家埃德沃德·卢赫怀德发现了印痕化石。它是大化石中的第一个成员,以后…- 40.3k
-
我国山地“一带三弧”的结构
(选自《大自然》1985年第二期。作者曾昭璇) 我国高原和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2%,山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并呈现有规律的分布,那就是“一带三弧”的结构。所谓“一带”是指横贯我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地,即昆仑山-秦岭东西褶皱山系。所谓“三弧”是指:北方向南突出的一个弧,可以叫“蒙古弧”或“北方弧”;南方由两个弧形山系组成,西边的是“西藏弧”,它向南突出,东边的是“华南弧”,它向西突出,由横断山脉直到台湾山…- 52.5k
-
(历史文献)张和祺老台长在紫金山天文台建台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1994年9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紫金山天文台在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中迎来了建台60周年的日子。今天有这么多的贵宾和朋友,跟我们一起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特别是省、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还有几位香港的著名人士,他们是专程来南京光临我们的庆祝活动,给我们的大会增光添彩了。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紫金山天文台全体同仁,向盛情光临我们大会的所有贵宾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紫金山天文台建于193…- 50.1k
-
生物进化过程的不可逆规律
(选自《大自然》1982年第三期。作者曹克清) 我们在地质历史上一般总是看到生物的系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形态越变越复杂,分工越变越精细,如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再到鸟类和哺乳类。这可以说是前进的进化。有时也会看到某些器官逐渐减缩,甚至消失,比如人类的阑尾、马的侧趾。这是减退的进化,或者叫退化。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退化着的器官绝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地发达起来;完全消失了的器官更不…- 54.4k
-
灾变论是不是唯心主义的?
(选自《大自然》1982年第二期。作者张之沧) 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提出的灾变论学说,虽然曾经对地质学、生物学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自从这个学说问世以来,科学界的评价多有分歧。在我国,前些年由于受到国外某些观点的影响,有些人也人云亦云地批判它是旨在反对进化论,维护物种不变论、神创论的,指责它是杜撰的、反科学的唯心主义学说,是为剥削阶级以及宗教神学的反动统治服务的。 但…- 48.1k
-
噬菌体的“烈性”与“温和性”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一期。作者王履庆) 在生命世界里,噬菌体是一类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壁的微生物;它们是超显微颗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由于它们能感染并寄生在细菌细胞和其他微生物里,并且迅速复制,将宿主裂解,所以就叫噬菌体。因为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般特征,所以也叫做“细菌病毒”。 噬菌体含有DNA或RNA遗传分子,有些噬菌体含有单链DNA或双链DNA,而另一些含有单链RNA,至今尚未…- 54.3k
-
(中国科学史)《救荒本草》在国外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二期。作者闵文) 明代是我国古代植物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像朱橚的《救荒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是内容详实、特色鲜明的本草学著作,在我国植物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世界植物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草纲目》的外传和影响已为人们所熟知,而《救荒本草》流传海外,并以其“记事适切,绘图真实精致”的卓越成就在国外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则不一定十分清楚。 《救荒本草》是明…- 59k
-
进化论诞生在这个岛上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一期。作者卢继传) 巨龟之岛的故事 1835年9月15日,达尔文乘“贝格尔”舰进入加拉帕戈斯群岛。它仿佛是童话中的城堡,笼罩在茫茫无际的太平洋的云雾中。据记载,哥伦布曾经来到过这个群岛,不过,发现这个群岛的人是西班牙的巴拿马主教托马斯·德·贝伦加。1535年,他奉西班牙皇帝之命,从巴拿马到秘鲁,途中遇到大风浪,他的船被一股强大的海流推到了这里。 到了16世纪后半叶,西班…- 54.2k
-
(科学家的故事)陈国达与地洼学说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四期。作者谭毅挺) 地球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星球。地壳的构造是什么?演变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的?回答这些问题的科学叫大地构造学。现在,世界上大地构造的学派较多,从不同角度对地壳作了阐释。二十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陈国达教授创立的地洼学说异军突起,对地壳演化的一些解释,已经在我国及国外很多地方得到证实,为世界地质学的发展做出…- 4.9m
-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矿物晶洞标本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三期。作者严风) 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三座从地壳中搬出来的大型矿物晶洞,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大厅尽头左边的晶洞,是从耒阳县上堡黄铁矿区发掘出来的,洞中那些2~20厘米见方的黄铁矿晶体闪着金光,布满了洞壁。右边是一个辉锑矿晶洞,是从冷水江锡矿山采来的,洞壁布满参差不齐的辉锑矿晶体。还有一个规模更大的晶洞是石膏晶洞,产于冷水江市岩口煤矿中。纵横交错的巨大石…- 58k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下)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五期。作者李启斌)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发现天体的方法和测量天体特性的方法。这一部分着重讲述推理的方法以及创新乃至突破的方法。 由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可接触的,不能把天体拿来做实验,按照我们的意志,按照认识的需要去测量它们的特性。可以说,天体向我们表现什么特性,我们才可以得知什么特性,因此,天文观测结果往往不是天体特性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认识天体的本质,推…- 62.6k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上)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四期。作者李启斌) 天体,都是那么的遥远。既然是远,就给要了解它的人们出了个难题。不能把它拿来分析化验,怎么能了解它的成份呢?不能用温度计去量一量,怎么知道它有多热呢?不能拿天平去称重,怎么知道它有多重呢?永远也走不到它那里去,怎么能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呢?总之,天体是“看得到,摸不到”的东西。就算是“看”也是非常有限的…- 56.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