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人物]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二期。作者卞毓麟) 1995年8月21日,深受国际天文学界尊敬的著名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因心力衰竭在芝加哥大学校医院病逝,享年85岁。人们常亲切地称呼这位美籍印度人为钱德拉(Chandra)。他生前曾说过:“凡是智慧的,也都是美的”。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也是体现科学之美的一生。他去世后,89岁高龄的旅美…- 5.1m
-
地球有过“光环”吗?
(选自《地球》1982年第三期。作者张凌云) 地球过去有光环吗?地球将来会有光环吗?这是20世纪60年代卫星上天之后,人们提出的科学之问。 自17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土星是太阳系中唯一带有光环的行星。1977年3月10日,美国和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分别通过对天王星掩恒星SAO158687的天文观测,惊奇地发现:天王星也有光环!这一发现,打破了保持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土星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光…- 86.4k
-
[航天史料]飞上太空探彗星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六期。作者宗河) 探彗核:出师未捷身先死 美国宇航局2002年8月15日宣布,其造价达1.58亿美元的“彗核旅行”太空探测器在离开地球轨道去探索其他彗星的途中与地面失联。联络中断时,“彗核旅行”探测器位于印度洋上空约225千米处,并计划启动发动机,脱离地球轨道而进入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在这之后约45分钟,控制人员应该能…- 272.5k
-
[同好观星]“池谷-张彗星”发现始末(张大庆自述)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三期。作者张大庆) 2002年2月1日傍晚,我进行了第518次彗星搜寻,当我在自己磨制组装的口径为20cm、f4.4、28x的牛顿反射式望远镜中看到一团暗淡朦胧的云雾状天体的时候,漫长的十年半,累计676小时20分钟的观测工作终于有了回报。 2002年2月1日北京时间19时15分,我一边通过寻星镜确定天空中这个可疑目标的位置,一边打开《全天星图2000.0》,而新的云雾…- 5m
-
用化学研究生命(选自《大自然》1991年第二期)
(作者王谷岩。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自然科学中的化学学科就是专门研究物质的,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的研究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19世纪以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提出了原子分子学说、分子结构学说、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理论,奠定了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现代化学根据所研究的物质的对象与方法的不同,又有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 85k
-
(中国科学史)河南商丘发现四千多年前的天文台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二期。作者崔振华、任金义等) 河南省商丘县城西南约三里处,屹立着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名曰“火星台”,丘高约10.5米,周长约330米。台顶建有一座庙,称“阏伯庙”,也叫火神庙。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东西配殿及钟鼓楼。大殿后原有一座观星塔,但早已毁于金朝末年的壬辰之乱。 近年来,阏伯庙香火极盛,每年农历正月,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来此参拜火神的人络绎不绝。因而有关火…- 38.1k
-
[地球科学]大陆漂移与鸟类分布
(选自《大自然》1980年创刊号。作者许维枢) 自然科学的历史充满了大胆的假说,其中大多数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其中一部分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变成了真理。20世纪初期,大陆漂移学说的出现就是一例。 人类历史的早期和中期,人们大都相信海洋和陆地都是固定不变的,就跟信奉生物和人类是永恒不变的一样。基于历史的前进和资料的积累,到了19世纪60年代,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砸烂了“特创论”、“物种不变论”…- 142.1k
-
[生物研究]陨石和彗星给地球带来了糖和生命?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二期。作者吴光节) 2001年12月下旬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宇航局阿莫斯研究中心的乔治·库珀(George Cooper)等人的文章,文中说道,在碳质陨石中发现了糖及其有关的几种物质。这可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该期《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塞夫顿(Mark A·Sephton)的评述性文章《陨石是生命美好的开始吗?》,认为糖是地球上有机物最普遍…- 139.6k
-
化石家族的新秀:化学化石
(选自《大自然》1983年第二期。作者李中明) 植物化石,是人类认识植物发展的宝贵资料,也是认识地层、寻找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寻求历史长河中的种种信息,是科学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植物化石的家族中,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化学化石。 人类发现植物化石,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记载是1760年,自然学家埃德沃德·卢赫怀德发现了印痕化石。它是大化石中的第一个成员,以后…- 40.3k
-
[地质趣谈]地质学中的水火之争
(选自《地球》1981年第二期。作者张庆麟) 18世纪初期,欧洲文艺复兴后,各门科学已经初步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迈向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地质学却仍然遭受着神学的严重禁锢。 1775年,德国萨克森地区一所没什么名气的弗莱堡矿业学院,聘请25岁的阿布拉罕·维尔纳任教,第一次开设地质课,从此地质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维尔纳具有丰富的地质学知识,又有雄辩的口才,使许多本来只打算学习一些矿物知…- 131.7k
-
[天文大事]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体物理学课题
根据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从1901年开始颁发多项诺贝尔奖金,其中之一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1到2001的一百年里,有八项天体物理学研究成果获得了六个年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6年、1967年、1974年、1978年、1983年、1993年。其中1974年和1983年各有两项。- 138.6k
-
稀土和得天独厚的稀土矿
(选自《地球》1982年第二期。作者杨锡惠) 稀土矿中的所谓“土”是化学上沿用了很久的名称,大抵是指那些氧化物的熔点较高,同时还原较难的元素而说的,并没有严格的物理化学意义。“稀土”究竟包括哪些元素,有种种不同的意见。目前一般认为有16种:“镧系元素”(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以及钇元素(元…- 88.7k
-
[生物趣谈]原绿藻在植物演化中的意义
(选自《大自然》1980年创刊号。作者王亚俊) 从纳斯的预言说起 自然界中的生物共有两百多万种,虽然它们之间千差万别,但如果以有没有细胞核为标准来区分,则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如细菌和蓝藻;而真核生物的细胞则有真正的细胞核,除了细菌和蓝藻以外的生物都是真核生物。 生物学家纳斯在1970年曾预言,有一种未经发现的绿色的原核光合生物。五年后,美国生物学家列文(…- 137.3k
-
[科学家的故事]翁文灏与地质调查所
(选自《大自然》1989年第二期。作者王仰之) 解放前,全国性的地质机构主要有三个: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资源委员会矿产勘测处。这三者中,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贡献最多的,当属地质调查所。地质调查所的创建者是丁文江,而它的发展历程,则与翁文灏紧密相联。 翁文灏(1889~1971年),字詠霓,浙江鄞县人。他十四岁时考中秀才,1906年到上海,进入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震旦学校读书,主修法…- 141.3k
-
星系的碰撞与合并(选自天文爱好者2001年第三期)
晴朗的夏夜,在远离灯光与大气污染的地方,仰望星空,你总能看到一条乳白色的模糊光带从东北向西南穿过天空,这就是银河。用一架小型望远镜就可以发现,这条光带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恒星组成的,它们,包括我们的地球和太阳,共同组成了我们所在的星系—银河系。在宇宙中,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天体数以亿计,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是大尺度结构下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 星系的数目多了,相互之间就难免会碰撞。诚然,星系之间的…- 338.1k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下)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五期。作者李启斌)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发现天体的方法和测量天体特性的方法。这一部分着重讲述推理的方法以及创新乃至突破的方法。 由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可接触的,不能把天体拿来做实验,按照我们的意志,按照认识的需要去测量它们的特性。可以说,天体向我们表现什么特性,我们才可以得知什么特性,因此,天文观测结果往往不是天体特性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认识天体的本质,推…- 62.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