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物理学研究生命(选自《大自然》1991年第一期)
(作者王谷岩。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企图依据所有生命形态的共有特征给生命一个贴切的定义,以求回答“什么是生命”的问题,然而,至今却仍未能如愿以偿。看来,首要的任务应该先是回答“生命具有哪些特征”,待到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揭示生命本质就会水到渠成,“什么是生命”的问题也就可以彻底解决了。科学的发展正是走着这样一条道路,各个学科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以便…- 83.4k
-
[地球科学]大陆漂移与鸟类分布
(选自《大自然》1980年创刊号。作者许维枢) 自然科学的历史充满了大胆的假说,其中大多数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其中一部分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变成了真理。20世纪初期,大陆漂移学说的出现就是一例。 人类历史的早期和中期,人们大都相信海洋和陆地都是固定不变的,就跟信奉生物和人类是永恒不变的一样。基于历史的前进和资料的积累,到了19世纪60年代,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砸烂了“特创论”、“物种不变论”…- 142.1k
-
[同好观星]“池谷-张彗星”发现始末(张大庆自述)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三期。作者张大庆) 2002年2月1日傍晚,我进行了第518次彗星搜寻,当我在自己磨制组装的口径为20cm、f4.4、28x的牛顿反射式望远镜中看到一团暗淡朦胧的云雾状天体的时候,漫长的十年半,累计676小时20分钟的观测工作终于有了回报。 2002年2月1日北京时间19时15分,我一边通过寻星镜确定天空中这个可疑目标的位置,一边打开《全天星图2000.0》,而新的云雾…- 5m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上)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四期。作者李启斌) 天体,都是那么的遥远。既然是远,就给要了解它的人们出了个难题。不能把它拿来分析化验,怎么能了解它的成份呢?不能用温度计去量一量,怎么知道它有多热呢?不能拿天平去称重,怎么知道它有多重呢?永远也走不到它那里去,怎么能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呢?总之,天体是“看得到,摸不到”的东西。就算是“看”也是非常有限的…- 56.6k
-
麦饭石的奥秘(选自《大自然》1987年第一期)
(作者李海负。作者单位:内蒙古地质研究所) 自从有关报刊报道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发现麦饭石的消息后,很多人十分好奇。麦饭石是什么?它为什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有一定的疗效,而且具有抗衰老的保健作用? “麦饭石”这个名词,在所有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质学词典里都找不到,因为它不是矿物学家或岩石学家命名的,而是医学家命名的。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麦饭石性…- 84.6k
-
生物进化过程的不可逆规律
(选自《大自然》1982年第三期。作者曹克清) 我们在地质历史上一般总是看到生物的系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形态越变越复杂,分工越变越精细,如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再到鸟类和哺乳类。这可以说是前进的进化。有时也会看到某些器官逐渐减缩,甚至消失,比如人类的阑尾、马的侧趾。这是减退的进化,或者叫退化。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退化着的器官绝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地发达起来;完全消失了的器官更不…- 54.4k
-
生命现象的多层次研究
(选自《大自然》1990年第三期。作者王谷岩) 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体到部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体到群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人们对生命认识的深入,表现为对生命的多层次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深化过程中,现代生物学拥有了包括种群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分支学科的完整研究体系。 人类对生命的了解,起始于对生物个体的观察与研究。人类积累的关于生命的各种知识,最终也都要…- 91.5k
-
[航天史料]毁月决不可,探月展宏图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作为地球的亲密伴侣,它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家、诗人和画家赞美、吟咏和描绘的对象。同样,月球也历来受到天文学家们的重视,伽利略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刚刚问世就把它指向了月球。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对月球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月球越来越感兴趣了。- 128.5k
-
地球有过“光环”吗?
(选自《地球》1982年第三期。作者张凌云) 地球过去有光环吗?地球将来会有光环吗?这是20世纪60年代卫星上天之后,人们提出的科学之问。 自17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土星是太阳系中唯一带有光环的行星。1977年3月10日,美国和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分别通过对天王星掩恒星SAO158687的天文观测,惊奇地发现:天王星也有光环!这一发现,打破了保持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土星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光…- 86.6k
-
[天文人物]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二期。作者卞毓麟) 1995年8月21日,深受国际天文学界尊敬的著名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因心力衰竭在芝加哥大学校医院病逝,享年85岁。人们常亲切地称呼这位美籍印度人为钱德拉(Chandra)。他生前曾说过:“凡是智慧的,也都是美的”。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也是体现科学之美的一生。他去世后,89岁高龄的旅美…- 5.1m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下)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五期。作者李启斌)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发现天体的方法和测量天体特性的方法。这一部分着重讲述推理的方法以及创新乃至突破的方法。 由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可接触的,不能把天体拿来做实验,按照我们的意志,按照认识的需要去测量它们的特性。可以说,天体向我们表现什么特性,我们才可以得知什么特性,因此,天文观测结果往往不是天体特性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认识天体的本质,推…- 62.6k
-
稀土和得天独厚的稀土矿
(选自《地球》1982年第二期。作者杨锡惠) 稀土矿中的所谓“土”是化学上沿用了很久的名称,大抵是指那些氧化物的熔点较高,同时还原较难的元素而说的,并没有严格的物理化学意义。“稀土”究竟包括哪些元素,有种种不同的意见。目前一般认为有16种:“镧系元素”(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以及钇元素(元…- 88.7k
-
进化论诞生在这个岛上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一期。作者卢继传) 巨龟之岛的故事 1835年9月15日,达尔文乘“贝格尔”舰进入加拉帕戈斯群岛。它仿佛是童话中的城堡,笼罩在茫茫无际的太平洋的云雾中。据记载,哥伦布曾经来到过这个群岛,不过,发现这个群岛的人是西班牙的巴拿马主教托马斯·德·贝伦加。1535年,他奉西班牙皇帝之命,从巴拿马到秘鲁,途中遇到大风浪,他的船被一股强大的海流推到了这里。 到了16世纪后半叶,西班…- 54.2k
-
(中国科学史)河南商丘发现四千多年前的天文台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二期。作者崔振华、任金义等) 河南省商丘县城西南约三里处,屹立着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名曰“火星台”,丘高约10.5米,周长约330米。台顶建有一座庙,称“阏伯庙”,也叫火神庙。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东西配殿及钟鼓楼。大殿后原有一座观星塔,但早已毁于金朝末年的壬辰之乱。 近年来,阏伯庙香火极盛,每年农历正月,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来此参拜火神的人络绎不绝。因而有关火…- 38.1k
-
西澳大利亚太古代地质纪行
(选自《地球》1981年创刊号。作者钱祥麟) 编者按:太古代的岩石是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这些岩石形成所费的时间几乎占了地球年龄的一半有余。由于年代久远,它原有的面貌遭到了不同时期地质作用的破坏和改造,人们只能根据被掩蔽的蛛丝马迹来进行探索,因此就成为地质学研究中难度很大而颇为有趣的基础课题。 太古代地质学,研究地球早期的演化,对探讨地球起源和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当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固态…- 115.2k
-
(中国科学史)元明两代的回回司天台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一期。作者阎林山)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回回司天台,一个是元朝上都回回司天台,另一个是明朝南京聚宝山回回司天台。这两个回回司天台在元明两代的长时期内,闪烁着伊斯兰文化的光辉。 元上都回回司天台 薛禅可汗(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掌权时,就曾经征召回回天文学者扎马鲁丁等人讨论天文历法、西域仪象以及司天台的建立等问题。到至元四年(1267年)才正式下达制造西域天文仪器的…- 46.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