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献]空间天文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空间天文学是一门主要在大气层外的空间区域开展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学科,是空间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高空气球和探空火箭等地球亚轨道运载工具上的天文观测算起来,空间天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真正的蓬勃发展却是在人造卫星上天之后,迄今已发射用于天文学目的的航天器有三百多个,耗资一千多亿美元。- 132.1k
-
灾变论是不是唯心主义的?
(选自《大自然》1982年第二期。作者张之沧) 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提出的灾变论学说,虽然曾经对地质学、生物学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自从这个学说问世以来,科学界的评价多有分歧。在我国,前些年由于受到国外某些观点的影响,有些人也人云亦云地批判它是旨在反对进化论,维护物种不变论、神创论的,指责它是杜撰的、反科学的唯心主义学说,是为剥削阶级以及宗教神学的反动统治服务的。 但…- 48.1k
-
[天文人物]缅怀戴文赛先生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六期。作者卞毓麟) 2002年5月19日上午,戴文赛先生铜像揭幕式在南京大学天文系举行,师母刘圣梅亲临会场并作了讲话。 六七年前,师母曾经致信与我,说要我写点回忆戴先生的文字,一则寄托对先生的思念,二则也为写一部较为完整的《戴文赛传》多积累一些素材。 这的确是我的心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夙愿却没有付诸行动。铜像揭幕令我猛醒:今既逢南京大学天文系建系五十周年,又正值中国天…- 4.9m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上)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四期。作者李启斌) 天体,都是那么的遥远。既然是远,就给要了解它的人们出了个难题。不能把它拿来分析化验,怎么能了解它的成份呢?不能用温度计去量一量,怎么知道它有多热呢?不能拿天平去称重,怎么知道它有多重呢?永远也走不到它那里去,怎么能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呢?总之,天体是“看得到,摸不到”的东西。就算是“看”也是非常有限的…- 56.6k
-
[航天史料]飞上太空探彗星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六期。作者宗河) 探彗核:出师未捷身先死 美国宇航局2002年8月15日宣布,其造价达1.58亿美元的“彗核旅行”太空探测器在离开地球轨道去探索其他彗星的途中与地面失联。联络中断时,“彗核旅行”探测器位于印度洋上空约225千米处,并计划启动发动机,脱离地球轨道而进入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在这之后约45分钟,控制人员应该能…- 272.5k
-
[天文人物]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二期。作者卞毓麟) 1995年8月21日,深受国际天文学界尊敬的著名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因心力衰竭在芝加哥大学校医院病逝,享年85岁。人们常亲切地称呼这位美籍印度人为钱德拉(Chandra)。他生前曾说过:“凡是智慧的,也都是美的”。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也是体现科学之美的一生。他去世后,89岁高龄的旅美…- 5.1m
-
天体碰撞与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
国际著名学术刊物《Science》在2001年二月下旬的一期中,发表了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贝克尔博士等人的一篇文章。他们的发现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提供了证据,认为这是由一颗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发。科学家们认为,彗星或者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并不会直接杀死这些生命,而只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122.2k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下)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五期。作者李启斌)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发现天体的方法和测量天体特性的方法。这一部分着重讲述推理的方法以及创新乃至突破的方法。 由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可接触的,不能把天体拿来做实验,按照我们的意志,按照认识的需要去测量它们的特性。可以说,天体向我们表现什么特性,我们才可以得知什么特性,因此,天文观测结果往往不是天体特性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认识天体的本质,推…- 62.6k
-
[天文与哲学]道德与星空——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一段名言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六期。作者苏宜)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在他64岁时(1788年)发表的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结论中的一段话。 岁月流逝已经两百多年,当我们今天诵读品味这句格言的时候,那深刻的人生哲理依旧会在每…- 5.2m
-
[科学家的故事]采访许靖华教授
(选自《地球》1981年第二期。作者张以诚) 编辑先生: 你昨日早晨打电话问我关于国际声名的问题,因为我不愿意替自己吹喇叭,所以可能回答得不适宜,我想现在可以提供一点具体资料供你参考。 一,我是在《西欧现代名人传》及《大英百科全书》上提名有小传的。 二,我在地质上的发现(尤其是关于地中海和彗星灾变说的),是在外国报纸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世界报)及杂志上(时代周刊、读者文摘、国家地理、科学美国人…- 5.1m
-
(历史文献)张和祺老台长在紫金山天文台建台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1994年9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紫金山天文台在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中迎来了建台60周年的日子。今天有这么多的贵宾和朋友,跟我们一起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特别是省、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还有几位香港的著名人士,他们是专程来南京光临我们的庆祝活动,给我们的大会增光添彩了。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紫金山天文台全体同仁,向盛情光临我们大会的所有贵宾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紫金山天文台建于193…- 50.1k
-
生物进化过程的不可逆规律
(选自《大自然》1982年第三期。作者曹克清) 我们在地质历史上一般总是看到生物的系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形态越变越复杂,分工越变越精细,如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再到鸟类和哺乳类。这可以说是前进的进化。有时也会看到某些器官逐渐减缩,甚至消失,比如人类的阑尾、马的侧趾。这是减退的进化,或者叫退化。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退化着的器官绝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地发达起来;完全消失了的器官更不…- 54.4k
-
(中国科学史)河南商丘发现四千多年前的天文台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二期。作者崔振华、任金义等) 河南省商丘县城西南约三里处,屹立着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名曰“火星台”,丘高约10.5米,周长约330米。台顶建有一座庙,称“阏伯庙”,也叫火神庙。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东西配殿及钟鼓楼。大殿后原有一座观星塔,但早已毁于金朝末年的壬辰之乱。 近年来,阏伯庙香火极盛,每年农历正月,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来此参拜火神的人络绎不绝。因而有关火…- 38.1k
-
生命现象的多层次研究
(选自《大自然》1990年第三期。作者王谷岩) 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体到部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体到群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人们对生命认识的深入,表现为对生命的多层次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深化过程中,现代生物学拥有了包括种群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分支学科的完整研究体系。 人类对生命的了解,起始于对生物个体的观察与研究。人类积累的关于生命的各种知识,最终也都要…- 91.5k
-
用化学研究生命(选自《大自然》1991年第二期)
(作者王谷岩。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自然科学中的化学学科就是专门研究物质的,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的研究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19世纪以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提出了原子分子学说、分子结构学说、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理论,奠定了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现代化学根据所研究的物质的对象与方法的不同,又有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 85.6k
-
[生物研究]火星陨石中的微磁体与细菌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1年第三期,作者吴光节) 2000年12月中旬,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火星陨石晶体中发现了微小的磁晶体,而这种晶体在地球上只有微生物才能产生。因此,这对于“古代”火星上曾有过生命看起来十分有利。他们的文章发表在2000年第十二期的《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学报》上。 磁性成分,或者说磁铁矿(四氧化三铁,Fe3O4)在地球上非常普遍。现代生活中,在我们的录像带和录音磁带上都广泛使用…- 357.6k
-
-
《崇祯历书》中引进的西方天文仪器及伽利略观测成果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当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开始进行活动时,欧洲天文学有两项极其重要的特点:(1)发明并且使用了望远镜;(2)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137.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