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nets:超大质量的黑洞行星
一般来说,我们将黑洞看做是星辰大海里的险恶绝地。但它们并非总是如此。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环境非常复杂,去年,有一组天文学家表明,每个超大质量黑洞周围都有片安全区,数千颗行星可以在那里绕着黑洞公转。
现在,由日本鹿儿岛大学的和田敬一领导的团队为这些黑洞行星命名为“blanets”——令人愉悦的名字,至少非常好记——就是行星planets首字母上下翻个个。
当然,日本的天文学家还顺带研究了一番这些blanets的起源:可能是黑洞附近的尘埃凝集而成。
他们在提交给《天体物理学期刊》的论文里写道,“我们研究了灰尘凝结过程和blanet形成的物理条件。结果表明,在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发光度活跃的银河核周围可能会形成blanet。”
我们知道,可以在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轨道上发现恒星——数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在观察人马座A *(位于银河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周围恒星的复杂舞蹈。
也有人假设那里存在着既围绕着恒星旋转,也可以被黑洞捕获的行星。
但是和田敬一的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系外行星,它们直接在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形成。活跃的黑洞被吸积盘围绕着,巨大的灰尘和气体在周围盘旋,而气态盘的内缘被吸入黑洞。
这很像恒星系里行星形成的方式。气体云中的团块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旋转;得到原星。当它旋转时,来自周围气态层的物质形成了一个向其馈入的圆盘,而离恒星稍远一些,气体更稳定地旋转,从而形成了行星。
在行星形成过程中,由于静电力,组成磁盘的灰尘颗粒开始粘在一起。然后,这些较大的碎片开始相互碰撞,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颗粒,直到物体足够大以至于重力足够显著——可以自行捕获周边的物质。
和田敬一和他的团队在去年的论文中发现,在距黑洞足够的距离处,blanet的形成可能比恒星周围的效率更高,因为吸积盘的旋转速度足够快,可以阻止物体逃离轨道。并向黑洞漂流。
但是他们的计算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可能的是,如果气团的碰撞速度足够高,则最初的尘埃聚集体会彼此粉碎而不是粘在一起。其次,团块在碰撞阶段可能会迅速增长,这不适合更自然的粉尘密度模型。
考虑到这些限制,研究小组重新构建了他们的blanet模型。在黑洞、恒星等天体的周围有一个临界区域,这里恰好是挥发性化合物能够凝结成冰的分界线,因此被称为雪线。他们发现,在超大质量黑洞的雪线以外,如果圆盘的粘度低于某个阈值,则将防止聚集体在碰撞时相互破坏。而且,由于blanet的生长过程不受与行星相同的限制,因此它们是绝对的怪兽。
离黑洞越远,它们就越大。根据最新计算,在距黑洞约13光年处,blanet的质量范围可能在20到3000个地球质量之间,这正好是我们所知道的行星质量的上限。
对1000万太阳质量的黑洞来说,blanet的质量很容易达到棕矮星的程度:位于气体巨型行星和恒星之间的物体,在其核心中融合了氘,但又不足以发现氢聚变。
当然,我们实际上无法检测到这些对象,这意味着它们目前还只是纯粹假说中的对象。但是,研究人员指出,blanet为探索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极端空间开辟了有趣的途径。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译者 majer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
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
任何人都承认实验是科学之母;这是确定不移的真理;谁也不会否认。
学科学是一口气也松不得的;科学的成就就是毅力加耐性。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