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不是笔直地飞向月球,而是经过4种不同的轨道飞行以之后飞近月球的。这4种不同的轨道是: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和环月工作轨道。
调相轨道
在环绕地球飞行的调相轨道阶段,“嫦娥一号”卫星通过4次变轨(1次远地点变轨,3次近地点变轨)使其达到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前的各项飞行参数要求。
2007年10月24日,“长三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送入初始轨道后星箭分离,10月25日17时“嫦娥一号”利用自身的推进系统首先进行一次远地点变轨,将环绕地球的大椭圆轨道的近地点从205千米提高到约600千米。远地点仍为509300千米,轨道周期为16小时,然后按程序完成了太阳帆板展开和定向天线展开。10月26日17时“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第二次变轨后,进入了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千米提高到7万多千米。
10月29日和31日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近地点变轨。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远地点高度由7万余千米提高到12万余千米,进入绕地飞行48小时周期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远地点高度由12万余千米提高到37万余千米。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后,“嫦娥一号”便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正式踏上奔月征程。
地月转移轨道
地月转移轨道又称奔月轨道。经过调相轨道阶段的4次变轨后,“嫦娥一号”即进入飞向月球的114小时的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一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入口的时机以及运动状态,特别是位置和速度,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非常重要,如果时机不对,无法和月球相会:如果速度过大,将无法进入月球引力作用的范围;如果速度过小,将无法摆脱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到达月球。因此,经过调相轨道运动之后,“嫦娥一号”必须达到事先经过仔细设计和审核的位置,并具备所要求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才能沿着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为保证“嫦娥一号”按预定的轨道飞行,在飞行过程中,设计规定还要进行2~3次轨道修正。但由于运行轨道精度高,在“嫦娥一号”的实际飞行过程中一次修正也没用上。
月球捕获轨道
“嫦娥一号”进入半径为6万千米以内的月球引力影响区时,起主导作用的是月球引力,而不是地球引力。这时,飞行轨迹完全变化,由围绕地球的椭圆轨迹,变成围绕月球的双曲线轨道运动。11月5日,地面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进行了3次近月点制动减速,最终“嫦娥一号”顺利完成了月球捕获。
环月工作轨道
“嫦娥一号”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后,从科学探测需要考虑,要尽可能地对全月面进行探测,特别是对月球南北两极的探测,因此,环月工作轨道选择极月轨道,即轨道相对月球赤道的倾角为90°。“嫦娥一号”的环月工作轨道面垂直于月球的赤道面,环月工作轨道高度约为200千米,运行周期约为127分钟,在这个轨道上,卫星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天生的能力必须借助于系统的知识。直觉能做的事很多;但是做不了一切。只有天才和科学结了婚才能得最好的结果。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
科学还不只在智慧训练上是最好的;在首选训练上也是一样。
科学要求一切人不是别有用心而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以便领受冷静的知识的沉甸甸的十字勋章这个奖赏。
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科学家一旦做出成绩;就应该忘记自己所做的事情;而经常去考虑他应该做的事情。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因为猜想往往求助于某种见解或主张
至多只能喝两杯——这才是科学。——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