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于2020年7月19日下午12:27 讨论完毕(180 **** 8424)
关键字:参考系、宏观运动、微观运动、传播介质、相对论
针对相对性原理与波近两百年的“情感纠葛”,本文从宇宙客观实际出发,从人类意识概念的产生出发,客观分析相对性原理和波等的本质差异;从而从思想根本上把两者间的各种牵牵绊绊,完全清理清晰。
第一节 宇宙客观存在和人类测量需求
客观宇宙实实在在地存在,而这种存在又无法被精确测量,这就是宇宙的神奇之处,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法被精确测量,这看似矛盾的关系又是互相统一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与统一?原因有两点:
一、宇宙客观存在包容万物,一心奉献无需功劳——这是宇宙的特性。宇宙客观存在,但是无法准确测量,或者说宇宙客观存在不需要测量——这是宇宙客观存在的不可精确测量或无需测量的特性。
宇宙总共有多少个原子?可以想象:每一个确定的单独的时刻,宇宙中原子总数有一个确定的数值A1,但是下一个时刻,由于宇宙环境中原子裂变或聚变造成的原子数量改变的事情,在宇宙中时刻都在进行着,所以下一个具体的时刻与上一个时刻相比,这一时刻的原子数量又有一个新的确定的数值A2。A1和A2间的关系,满足大于、等于或小于三种情况之一。如果宇宙有思想的话,宇宙其实一点都不关心原子的数量以及数量的变化问题,宇宙关心的是这些原子能够组成宇宙万物的美好景象。所以,像宇宙总共有多少原子这样的问题,对宇宙本身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宇宙空间的绝对坐标(绝对位置关系)是否客观存在?是否可以精确测量(精确定位宇宙空间四个三维点)?按陈氏宇宙模型对于宇宙两大属性(宇宙空间和宇宙能量)的关系定义,宇宙空间和宇宙能量的关系是——三维能量分布图;再加上宇宙时间属性,三者关系就是——三维能量动态分布图。宇宙空间的绝对坐标存在,但是在宇宙内部四个三维点的精确定位却无法完成,这就是宇宙客观存在不能够精确测量的又一个现象。
宇宙空间中的“点”的讨论:宇宙空间的“点”是客观存在的,由空间点构成空间线,由空间线构成空间面,由空间面构成空间体。但是,宇宙客观的“点”可以精确定位吗?当然不能够,具体分析就不做过多推论了。
宇宙现象都说明:宇宙客观存在无需测量,就算要测量的话,精确测量也是不可能和不存在的。
二、人类因差异和变化的客观存在,而能够区分和观察多姿多彩的世界。由于人类对客观宇宙的认识来源于被观察物相关属性大脑成“像”的对比结果,所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需要“对比”,而对比的“客体”是被观察物产生的“像”和人设标准物在大脑中的“像”。这种和人设标准物的对比,就是一种“测量”,可见,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需要“测量”。宇宙没有“测量”需求,而人类为了认识宇宙而产生了“测量”需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客观宇宙认识程度的提高。人类对宇宙事物的认识,伴随着第一次听说或接触到具体事物(产生人类群体大脑人设标准物的“像”,包含视听嗅触味的综合信息),到后面听说或接触到具体事物(会与之前形成的总“像”进行对比再认识),一直存在对宇宙事物在人类大脑像的不断调整的过程。这种大脑人设标准物“像”的形成过程,就是认识“标尺”从无到有的过程。
人类出生后,在认识宇宙初期,是没有认识“标尺”概念的,这时候其他的“大人”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标尺”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宇宙无需标尺也无需测量。当今地球还有少数的原始部落,他们没有度量测量的意识,他们还是延续生存了下来。这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无需标尺和测量。
人类社会没有标尺没有度量测量,不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但是,人类社会对宇宙认识的归纳总结和传承,却可以加速新生人口对宇宙认识的速度,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对宇宙认识的深度。所以,人类社会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伴随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就产生了可以传承下来的对宇宙认识的记录。这些宇宙认识的记录,被一代代传承和丰富,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知识体系——各类学问。比如:各种语言及相应的文字、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各种专业学问等等。
地球上诞生的语言超过5000多种,这让我们不禁会感叹:一个“苹果”居然被几千种不同的发音形式所代表。由于大部分语言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文字,所以文字种类远远少于语言种类。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方便了人类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知识传承。
所有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概念定义是模糊化的,即是概念定义永远没有精确的值,永远是一个范围的区间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人类用语言或符号对宇宙物质定义的概念,其实已经脱离了客观物质本身,而人类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对应关系的实质与存在的问题。
概念与人类大脑意识“像”一一对应,而人类大脑意识“像”与客观物质一一对应,二者是两个独立又统一的对应关系;但是这样的对应关系被人类无意识地简化为:概念与客观物质一一对应的关系(说明:人类大脑意识“像”是与客观物质的片面表象所建立的对应关系,而非全部客观物质的属性;这是由我们人类的感知系统缺陷和空间位置局限导致的)。这个关系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当我们对别人阐述某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是我们将自己大脑意识“像”通过语言或文字,描述给别人的过程;而整个过程与大脑意识“像”所对应的客观物质几乎没有建立任何接触关系(当面介绍除外)。这个对概念的交流过程会因为概念阐述者像的模糊程度、概念阐释者语言或文字表达不客观程度、接收者对概念描述的接收程度以及接收者大脑意识“像”的个人形成机制等几个过程的问题而部分或完全失真。概念描述传达游戏,一般在第三个人就会出现描述完全失真的情况,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2)、概念所对应的宇宙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速率(或者说变化程度)导致人类大脑意思“像”和与之所对应宇宙物质的匹配度降低(由于物质变化,导致物质与“像”的描述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即已经无法建立对应关系;或者说“像”对应的物质已经“不存在”了)。
宇宙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人类本次与上一次面对宇宙物质,两次时间间隔里,当宇宙物质的变化程度大于人类的辨别能力,此时人类大脑意识“像”被纠正。其实,人类会根据宇宙物质的变化趋势,会提前预计这些变化并把这些变化的合理范围值附加给人类大脑意识“像”;只有当宇宙物质的实际变化,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我们才会愕然。
上面两点是人类定义的概念以及与之对应的语言和文字,其内涵都是模糊的区间值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包括:1、概念可分为个体概念、群体概念、具体概念、抽象概念、静态概念、变化概念等,所有的概念都是人类大脑意识“像”的描述;2、人类为了描述宇宙物质产生的概念,只是有内涵的名称,所以概念本身的是否准确并不影响人类和概念所对应的宇宙物质的接触。3、人类产生概念的原始目的是交流和传承以便在没有面对具体物质的时候,能够了解其特性,以便后面接触有一定相关基础认识概念;即概念的产生是为了接触客观物质做准备,所以准确与否也没有多大必要的要求,因为见到了具体客观物质,一切概念的偏差都可以被纠偏(当然由于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描述且因人而已,故纠偏与否因人而定)。4、人类对变化的概念描述,目的是为了阐述趋势情况,而非“具体位置”的定位,所以模糊的区间描述不影响对趋势的认识。
客观物质的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且是唯一的,而人类同一客观物质的描述却有形色各异、成千上万和因人或人群而异的表达方式;这无疑告诉我们宇宙物质是绝对的,而人类大脑意识是相对的。人类认识客观宇宙依靠人类大脑意识“像”对应的概念,而“像”的模糊,导致了定义的概念是模糊的。语言所定义的概念是人类大脑意识对宇宙客观物质表现部分特性归纳出的“像”,而以人类语言所定义的概念产生的一系列学问,这些学问的本质是对人类大脑意识“像”所对应概念的思维研究过程。所以,人类的学问产生于宇宙客观存在,又脱离了宇宙客观存在。下面对几个重要方面分别探讨。
哲学是判断概念与概念之间变化和联系正确与否的学问(正确指符合宇宙客观自然规律)。逻辑学是哲学符号化的学问,是哲学的进一步升华。人类只有正确地掌握了哲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过程,才能够在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正确的人类大脑意识“像”。能够建立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建立,因为人类的观察范围和方式的局限,由此产生的信息量不足和信息本身的片面性,导致了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过程,但是还是无法客观认识未知事物。上面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和客观的一种情况,但是这不影响我们运用正确的哲学和逻辑学方法,全面分析未知事物的各种可能性,然后依据与之相关宇宙客观实际情况判断各种可能性的概率,按最大概率方向作假设(但同时不能否定其他方向的可能性)。当人类认识此未知事物的相关信息量足够大时,再作定性判断选择最客观的分析结论。
数学是研究关于宇宙客观事物的“纯抽象概念”间关系和变化关系的学问。物理学是研究关于宇宙客观事物的“半抽象概念”间关系和变化关系的学问。
数学讨论宇宙客观事物间的关系,是完全剥离事物属性的,是对纯抽象概念在纯理性状态下的哲学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所对应的纯抽象概念反馈给人类。数学最经典的方法就是建模法,这种建模法是尽量最大程度拟合宇宙客观事物的客观变化趋势和规律,当拟合后的偏差小于人类的要求时,就认同这个拟合过程。
物理学讨论宙客观事物间的关系,是半剥离事物属性的,是对半抽象概念在纯理性状态下的哲学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所对应的半抽象概念反馈给人类。物理学最经典的方法就是实验法;这种实验法是将宇宙客观事物,放在近似于理想状态下环境里(纯理想环境在客观宇宙是不存在的)进行事物关系变化演示,然后将演示结果反馈给人类。
物理学实验法思维过程是:1、实验设想:先利用宇宙客观事物对应的半抽象概念,在设计的宇宙环境理想状态(宇宙中不存在的环境状态)中,设想按宇宙自然规律可能出现的某些特定状态结果对应的特定半抽象概念的现象结论;2、实验进行:利用宇宙客观事物,在与宇宙环境理想状态相接近的真实宇宙环境(与宇宙环境理想状态无法完全匹配)中,按实验设想进行实验,得到可重复出现的客观实验现象结果;3、理论归纳:用半抽象概念对实验展示的趋势进行理论总结;4、理论应用:用实验总结的理论结论指导人类在实验相关方面的趋势导向(但是,此时应用理论结论趋势的人往往忘记了实验的理想条件限制,以及宇宙永远没有实验假设所对应的客观实际条件)。
从物理学实验思维过程的四个步骤,我们很容易发现:物理实验法是用宇宙客观事物在现实环境下的现实变化趋势,提炼出半抽象概念在理想环境下的理想变化趋势;最后把理想变化趋势总结成定理。
物理实验有四个对应关系:宇宙客观事物←→半抽象概念、现实环境←→理想环境、现实变化趋势←→理想变化趋势,半抽象概念+理想环境+理想变化趋势←→定理。从这四种关系我们可以发现;1、物理实验是通过客观发生的共性趋势的研究,得到了与理论变化趋势相对应的定理。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就是由客观实际可以推导出理论,然而用理论反推客观实际事物的总体趋势是可以的,但是用理论反推具体宇宙客观事物变化产生的确定结果却是不可以(或者说错误)的。2、定理结论是理想状态下的半抽象概念所具有的精确结论和变化趋势,宇宙环境中不存在理想状态更不会产生精确趋势。3、宇宙客观事物即是客观具体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定理结论对应的精确变化趋势,是脱离宇宙客观事物本质的。
人类在使用物理学实验结论的时候,忘记了实验结论的产生基础与相应实验苛刻虚拟条件的限制,把实验结论作用范围无限放大了。故依靠物理学实验断定宇宙客观事物趋势的方法是错误的人设法,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本末倒置的方法。物理学实验结论可以给人类指导一个大概趋势方向,而不能断定宇宙客观事物必然的发展方向。
“蝴蝶效应”就是证明宇宙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微因素产生大变化的最好论据。数学和物理学是研究人类大脑意思“像”所对应概念变化趋势的概念学。
化学是研究宇宙客观物质间在特定宇宙客观环境下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变化趋势的学问。生物学是研究宇宙客观生命物质与环境和环境物质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变化趋势的学问。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是概念所对应的宇宙客观事物间的客观特性与变化趋势。所以化学和生物学是研究实实在在宇宙客观事物的物质科学。化学也会有实验,化学实验是完全依附物质及物质间变化的,这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具体证据。生物学也会有实验,生物实验是完全依靠对物质体的实体研究及实体解剖上面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具体证据。
人类的学问还有很多,这些学问都是研究对象为——实物(与之相对应的概念)间的关系变化发展趋势。语言定义实物与概念的对应关系;哲学和逻辑学按照宇宙自然规律定义实物(概念)间的客观联系与变化趋势;数学是纯抽象概念的关系研究,物理学是半抽象概念的关系研究;化学和生物学是定义实物的具体构成及产生机理。当然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类学问,这些学问都在自己研究的范围里面服务人类社会,不敢有功高盖主的想法。人类的学问都是由研究宇宙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而产生的,这是人类学问的本质基础。
像语言学、哲学、逻辑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这些人类学问完全依据宇宙客观存在和自然规律趋势研究,它们时刻铭记自己的出处,不敢本末倒置、倒果为因、舍本求末、轻重倒置等。像数学和物理学,这些人类学问以人类大脑意识“像”对应的纯抽象概念和半抽象概念为研究对象,完全依赖大脑思维中的概念联系变化趋势研究,或以实物与概念对应的实虚混淆的联系变化趋势研究。这种以虚拟概念或实虚概念相互混淆的研究方式,已经脱离了宇宙客观本质而成为一种概念思维意识下的学问。这类学问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研究出的理论结果可以反应一定的宇宙客观事物发展趋势;但是如果将这些理论结果又强行反向附加给宇宙客观事物上,就犯了得鱼忘筌、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利令智昏、以怨报德、过河拆桥等错误。
当然学问本身不会犯错,错误的是误解学问和不懂学问出处,而错误理解或混乱使用学问的人。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所谓的伟大人物,他们混淆虚实、逻辑混乱,而搞出一套套颠倒是非的混乱理论而麻痹自己、麻痹世人,误导学问的研究方向而误入歧途,实在是可悲可叹。
宇宙客观存在,本质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和变化,这是真实的(对应于人类大脑意识里的绝对坐标系);人类各种学问,本质是人类大脑意思“像”对应的概念及变化,这是虚无的(对应于人类大脑意识里的相对坐标系)。宇宙客观存在不需要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二者是人的认识需要标准而产生的需求,所以二者都是人类大脑意识形成的判断标准。在弄清楚了什么是绝对和相对坐标系以后,我们才能够去探讨二者的关系,以及由二者关系产生的学问情况。
本节上述内容讲述了宇宙客观存在和人类测量需求的本质和关系;也讲述了宇宙客观存在和人类学问的本质和关系;也讲述了绝对坐标系与相对坐标系的本质和由来。当彻底明白了这些实事求是的最根本的联系与区别以后,我们下面就开始讨论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二者间的学问。
第二节 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人类的潜意识都是以地面(地球)作为参考系的,然而我们的地球只是宇宙空间中的一个点。当我们离开地球到达了其他星球比如月球,我们就又自然而然的以月球为参考系了;这好比我们在密闭的船里面,我们是不知道船到底是运动或者是静止的,因为我们习惯了以我们视觉的“封闭空间”内的最大依托物体作为绝对参考系标的物。宇宙最根本的绝对静止的参考系只有一个,那就是宇宙空间属性所对应的参考系。
如何认识宇宙空间和其属性?宇宙空间本身是无形的,宇宙中实实在在存在且无形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思维、场、物质气态等。宇宙空间属性是绝对静止和无限的,对于这个属性的理解我们举组例子说明:
a、任何一个开放式容器,比如大气中的空碗,我们看上去碗是“空”的,其实我们知道里面有大气等物质。当我们往空碗里加满水时,碗内空间又被水给占据了。当我们把碗里的水全部换成水银,此时碗内空间又被水银给占据了。我们知道在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约为1.29kg/m3,水的密度约为1000kg/m3,水银密度约为13590kg/m3,我们会发现有形物质密度对碗内空间是没有影响的。
b、将a中的空碗放在太空环境下,我们会发现只要碗没有被破坏,碗内呈现的空间依然存在。用a和b联立可以非常清晰地明白:有没有有形物质,碗内的空间都存在,既是空间不会以有形物质的有和无发生改变,即空间存在和有形物质的有无是没有关系的(有形物质即有形能量)。
c、陈氏宇宙模型理论告诉我们,宇宙空间除了少数有形物质,还有大量的无形能量(无形物质或暗能量),所以对于b中的情况,我们还需要进行无形能量的讨论。太空中的空碗内部虽然近似于没有有形物质,但是太空中充满了无形能量,所以太空中的空碗内部和外部都存在无形能量。无形能量不像有形物质,能够被取完或者抽干净,但是我们可以讨论无形能量密度的均匀程度与空碗空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强场(引力场)和中弱场(电磁场)都是因为太空中有形能量密度均匀度差异而产生的,前者是形成了静态均匀度差异产生的,后者是形成了动态均匀度差异产生的。所以,当空碗位于引力场或电磁场环境下,产生非规律位移时,此时空碗内的无形能量密度是变化的,而此时也可以预计,空碗的形状变化不会与无形能量密度的变化产生任何直接联系;所以,无形能量密度对碗内空间是没有影响的。
d、讨论了无形能量密度变化的情况,还需要讨论无形能量密度完全为零的情况。无形能量由于无法被取或者抽干净,导致了宇宙空间中暂时无法想象无形能量密度为零的环境存在的情况。可以假设为:存在一个密闭容器,真空中的无形能量无法穿透这个密闭容器,且真空中的无形能量无法影响这个密闭容器的形状;这两条保证了当密闭容器内无形能量密度为零时容器不会被压出形变,且密闭容器外面的无形能量不会进入到其内部。当然这种假设的密闭容器是否存在目前是无法验证的,这种保证绝对真空空间存在的容器是否存在,将直接决定宇宙两大属性空间和能量的关系。由于无法验证与观察,所以学生对这种宇宙空间为零的情况不作定论。
通过上面4个例子对应的四种状态的描述:宇宙空间与有形能量密度大小情况、有形能量密度为零的情况、无形能量密度大小情况和无形能量密度为零的情况。由于前三种我们通过宇宙现象进行了客观讨论,但是最后一种目前无法验证,所以我们通过类比推理,暂时得出:宇宙空间与宇宙能量(物质)没有必然联系的结论,既是宇宙空间和宇宙能量(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宇宙属性。
宇宙空间能够独立于宇宙能量(物质),这是宇宙绝对空间存在的前提,也是宇宙绝对坐标系存在的根本。有了此条理论作为基础保证,才能有真正的绝对坐标系的存在基础;不然人类都只是把局部范围内的最大相对坐标系当成了“范围绝对坐标系”讨论。
宇宙绝对空间对应了空间绝对坐标系,宇宙空间客观存在但是在宇宙中无法精确定位,绝对坐标系也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是无法精确定位的。所以,在现实宇宙生活中,人类是无法找到绝对坐标系对应的实体定位的;所以人类就只能把自身所处环境范围内最大的相对坐标系当成“范围绝对坐标系”。范围绝对坐标系:是在人类所处环境范围内的最大相对坐标系;那这个范围内定义的其他异于此的坐标系就是“范围相对坐标系”(也是相对坐标系)。
牛顿用把水盛在旋转着的桶中的著名的实验作为证明存在着绝对运动和绝对空间的判定实验。牛顿的水桶实验又是一个伪实验,这种刻舟求剑和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事情终究是一个笑话;在这个实验里的任何物体都是随地球的运动而运动着的,何来绝对空间与绝对运动一说。对于这样的伪实验,由于过去人们认知水平底下,不作过多的评论。但是,由于牛顿的水桶实验的设计错误(纯漏洞纯陷阱,牛顿的水桶实验没有把其他人迷惑绕进去,反而让牛顿本人陷进了无底深渊),导致了后面绝对空间被人类完全否定,也导致了相对性原理的漏洞无法被人们看穿;导致了到本文为止,无人能够把绝对与相对的关系给人类阐述清楚。
由于宇宙绝对坐标系没有实物定位,故无法确认其和物质的相对位置关系,所以无法把宇宙绝对坐标系和其他相对坐标系一起研究,但这不能否定其存在。所以,我们现在能够讨论的是“范围绝对坐标系”和“范围相对坐标系”,简化为人类所处环境范围内的: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
下面我们将展开物理学对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的相关现象的讨论。
第一条 相对性原理的不等效性
相对性原理,运动系与静止系是平等的,运动系中的1米与静止系中的1米相同。所谓一米(就是空间大小)指的是空间上不同两点间的空间间隔。无论我们用静止系描述空间上的点,还是用运动系描述空间上的点,空间两点间的间隔是不变的,是相同的。例如上面,静止系从10米远的地方到11米处,在运动系就是100米远的地方到101米处。(解释)
(上段来自于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716832-5929558.html)
我们来分析对于相对性原理的解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要的概念:运动系、静止系、平等、静止系描述空间上的点、运动系描述空间上的点、空间两点间的间隔、不变和相同。先对相对性原理的解释提出两个问题:运动系和静止系的物体是平等的,这个平等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平等是否就完全代表等效?静止系描述空间上的点和运动系描述空间上的点,空间两点间的间隔是不变和相同的,这个不变和相同是否就完全代表等效?
我们先通过上图(图一)中所示的相对性事件来分步解释说明:
A、在水平直线距离为L的A、B两点,分别有人A和人B,A的上方有一质量为m(m远大于人的重量)的悬挂物体。讨论两种情况,人A以速度v从A运动到B,和人B以速度v从B运动到A。人A或人B都从t1时刻出发,t2时刻到达。t2时刻刚好悬挂物体m掉落在A点。
B、图中(1-1和1-2)表示了人A以速度v,从t1时刻从A点出发,t2时刻到达B点,此时悬挂物体m掉落在A点,A点没有人,所以人A和人B在B点安然无恙。
C、图中(2-1和2-2)表示了人B以速度v,从t1时刻从B点出发,t2时刻到达A点,此时悬挂物体m掉落在A点,A点有人A和人B,所以人A和人B在A点被悬挂物体m压扁而砸死。
通过上面三步的解释说明,我们发现单从运动系和静止系讨论的话,(1)和(2)中t1时刻到t2时刻,人A与人B 的距离都缩短了L,并在一起了。但是,我们又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1)中人A与人B都活着,而(2)中人A与人B却都死了。如何直接得出结论人活着和人死了是相等的话,大家一定会蒙了。所以,通过图一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脱离环境讨论运动系和静止系是平等的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因为,宇宙客观物体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使得物体会遭遇不同的状况。
我们再通过“图一”所示的相对性事件来分析空间点间隔问题:人A和人B在(1)和(2)中的t1时刻都是完整的人,t2时刻时(1)中两人都是完整的人,但是在(2)中两人都是不完整的人。我相信说完整的活人和被压扁的死人是不变和相同的,大家又一定会蒙了。所以,通过图一的实验对空间点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脱离环境讨论关于“无论我们用静止系描述空间上的点,还是用运动系描述空间上的点,空间两点间的间隔是不变的,是相同的。”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图一所示实验通过两方面讨论,可以得出:1、在宇宙客观物质所处客观环境下,相对性原理具有不等效性。2、脱离宇宙客观环境讨论相对性事件,是片面和不客观的。
相对性原理的不等效性的现实体现随处可见,而且也有很多理论大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类归纳总结及成文。比如:刘武青和刘文旺二位老师写的《当代物理批判》中,列举了非常多的宇宙现象,对相对性原理的不等效性进行了阐述。本文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供大家消遣一下:
某个男生心里喜欢一个女孩子,而女孩子心里对男生从来没有喜欢的想法。如果拿相对性原理的平等性分析,这件事可以等同于:这个男生心里对女孩子从来没有喜欢的想法,而这个女孩子心里喜欢这个男生。大家都知道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件,如果说二者是一回事的话,人类的恋爱就没有那么难了。只要男生不要那么喜欢这个女孩子,按相对性原理女孩子就应该有一点点喜欢这个男生。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这是完全不同的三种状态,对不对。(哈哈,小娱乐一下)
“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对于这句话,道理是一样的,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本身没有问题,可是不同的惯性系所处的空间位置一样吗?不同的空间位置会遭遇不同的空间事件。物理学是研究宇宙客观事物的,研究宇宙客观事物不考虑事物所处的宇宙客观环境的变化情况,这无疑是脱离宇宙客观实际的臆想。
第二条 光速不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在所有的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具有相同的值C。”对于这句假设光速不变的话,看似没有问题、无懈可击,那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问题?
首先,我们先不考虑这句假设没有讨论宇宙环境情况,既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宇宙客观环境的变化情况。我们先分析这句话的几个概念:所有惯性系、光、真空中、传播速率、相同值C(299792458m/s)。
(1)惯性系即符合相对性原理的坐标系。
(2)光是什么?对于光是什么的问题,物理界有两个方向的定义,一认为光是光子即粒子,二认为光是能量在介质内的传播方式。
(2、3)对于光是光粒子的观点,无疑认为真空本空,把光的运动看成为类似于宏观物体运动的形式,即光速是光粒子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量。我们也先假设光是光粒子,也可以先假设光粒子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是神定义的无法改变的常量(因为是这样就不用解释光为什么在真空中的速率是常量C,无法解释的就交给神吧,反正你无法证明神不存在)。但是我们又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光不只是能够在没有任何物质的真空中传播,光在其他物质体内也可以传播,比如大气(C1=C/1.0008)、水(C2=3/4*C1)和玻璃(C3=2/3*C1)等。
为什么光粒子在原子构成的物质里面能够传播,这种传播与认为真空为空的传播有没有联系?按正常的思维模式,光在原子构成的物质里面是完全不可能无间隙的连续传播的,因为光粒子射入原子物质(大气、水或玻璃),在任何一条线路上,都会遇到被原子反射或散射的概率,而这种概率必然为百分之百。其二、各种原子物质内的光速速率是一定的,这说明了光速与特定的物质可以建立特定的联系。而物质最大的差别就是物质密度的差异,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光速速率差异和物质密度差异没有直接联系。
光粒子在假设为真空本空的空间内直线运动速率,与光粒子在处处有阻扰的物质内部的空间内直线运动速率相对比,发现空间中无原子物质或有原子物质对光粒子的传播影响微弱。通过光能够在原子物质内无间隙连续地传播现象,充分否定了光是光粒子(光速是光粒子在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观点。
下面我们讨论“光是能量在介质内的传播方式”的观点。此种观点必然认为真空非空,既是真空中存在某种无形的介质物质;这就像大气中存在空气一样,但是空气是无形的原子物质,而真空中的这种无形的介质物质是非原子物质(为了方便大家认识,暂定这种物质名称为“以太”)。先假设以太是光能量传播的介质,那么通过表1中光在四种不同以太环境的速率规律可以得出,无形的原子物质的密度与以太密度成相反的关系,这可以用《论宇宙法则——道》关于空间占位法则和能量最低法则合理解释:当以太环境内没有任何原子结构物质(真空环境)时,此时非原子结构物质(以太)按自己的固有特性占满整个空间(此时以太密度设为1),随原子结构物质按密度由低到高依次进入,从大气到水,再到玻璃的过程,以太密度相应的降低。这样以太和原子结构物质二者对空间的占有呈现规律的变化,也使得光能量在以太中的传播呈现有规律的响应。
光不仅能够在所谓的真空中连续无损耗传播,也能在原子结构物质中连续无损耗传播,充分证明了:真空环境存在“以太”物质,和光的传播是能量在介质以太内的传播。
上面讨论了惯性系、光和真空,下面我们讨论速度。
(4)速度是什么?首先,速度是矢量。其实,a、【中学定义】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公式:v=s/t(s路程,t时间)。b、【大学定义】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对时间的微分。同时也等于加速度对时间的积分。速度公式:v=ds/dt,v=∫gdt。
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无论做任何形式的运动)。是物体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时间间隔之比, 速度公式 v=s/Δt 只能大体反应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它是对物体运动情况的一种粗略描述。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
瞬时速度:是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个位置,或在某一个时刻的速度。也可以说它是指运动物体经过某一点或在某一瞬时的速度。速度公式v=ds/dt,它是对物体运动情况的一种细致描述。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通过对上面几段课本上对速度定义的理解,我们会发现三个显露因素:质点、位移和与位移相对应的时间;还有两个隐蔽因素:参考系和运动环境。下面我们通过“四问”来分析这些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一问:为什么物质在某时刻的速度要用位移和与位移相对应的时间来确定呢?主要因为宇宙客观事物的存在趋势无法被直接测量与度量,所以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来测量与度量。这完全符合客观宇宙实实在在地存在,而这种存在又无法被精确测量的定论。宇宙本身不需要测量趋势的大小,而人类研究物质的运动需要用速度来反应这种趋势的大小,某一时刻点无法测量,但是人类可以从一段时间内物质位移量的大小来间接反应物质速度的大小。所以,这种用过程速度反应时刻速度的思想就被人类利用来近似反应物质在某时刻的速度。
二问:为什么物质的运动速度要用简化的质点来研究呢?这是由于物质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有固定形体、有不固定形体和无形体的物质(分类的前提条件是在地球标准环境下)。有固定形体的物质指在形体内部各点相互间主要受三维制约的物质,比如:铁块、汽车、人等。有不固定形体的物质指在形体内部各点相互间主要受一维或二维制约的物质,比如:头发、未拧团的软纸张、未拧团的丝绸或软布等。无形体的物质指在一维、二维和三维都没有制约的物质,这些物质我们能够直接或间接感受他们总体的存在,但是无法判断其内部个体的位置以及个体间的差别,比如:空气、水、以太、声音、光等。
三问:什么样的物质才能用这样简化的质点概念进行研究?对于有固定形体的物质,我们可以不经处理,直接选取物质形体上任何一点作为简化的质点进行研究;对于有不固定形体的物质,我们需要用一些方法处理(比如拧成团)后,也能够把处理后的形体上任何一点作为简化的质点进行研究;对于无形体的物质,我们必须使用非常手段(比如用有形的容器封装)以后,才可以借助有形的容器形体上任何一点作为简化的质点进行研究。
四问:为什么研究物质的速度,必须把隐蔽条件“参考系”和“运动环境”提出来?首先,有了参考物,我们才知道自己的位置变化情况。当然参考物为范围绝对静止物就更好了,这样才能客观反应被观察物质的具体位置变化情况;如果参考物也是运动的,那相对参考物讨论被观察物的位置变化就掺杂了参考物位置的变化情况,这是不客观和不符合宇宙实际情况的。所以,在讨论一个物质的位置变化情况,参考系的选取至关重要,选择了范围绝对坐标系的研究是客观的研究,选择了范围相对坐标系的研究是混淆的和不客观的研究。其次,物质的“运动环境”也必须是研究要考虑的范围,无论物质在位置改变的空间范围内环境是否改变,我们都必须时刻思考物质运动环境对运动的影响情况,因为我们已经推导出相对性原理是不等效的。
现代物理学,在研究速度的时候,只注重对第“一问”近似方法所对应的次要因素的研究讨论,而忽略了其他三个问题所对应的主要因素的研究讨论。这是人类为什么混淆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粒子运动的主要原因。当然在陈氏宇宙模型中,宏观物体是有形能量集团,单个微观粒子是无形能量个体,微观粒子束是无形能量个体组成的集团。我们平常讨论的声音和光其实讨论的是一段无形能量束,而非单个无形能量个体,这类无形能量集团属于“无形体的物质”,研究这类物质的速度不能直接研究,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辨别他们(无论个体或总体)的空间位置和无法直接辨认他们内部个体与总体的变化关系,故对于像声音和光这类无形体物质的速度的讨论,我们必须采用特别的方法。
速度新定义(陈氏定义):速度是物质质点在空间某一位置向特定方向移动趋势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加速度是使物质质点在空间某一位置向特定方向移动趋势能力大小产生改变的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公式:v=v0+at。(本定义中的物质:即可以是宏观物质,也可以是能量)。与本定义对应的速率新定义:速率是物质质点在空间某一位置离开本位置趋势能力的大小量。由于要区别大小,就必须要有对比标准,所以在类比的过程中,我们要比较大小先要确定和谁(比较对象)进行比较。
(5)相同值C(299792458m/s)。在前面(2)和(3)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光是能量在介质中的传递。为什么能量能够在介质中传递?“多米诺骨牌游戏”能够间接和直观地告诉我们,能量的传递是介质本身所具有趋势的能量被按特定介质方向依次激发的过程。这类似于“管道效应”,只有在有管道连通的地方,才会接收到管道里面传递的物质。管道内的物质流动的快慢速度,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管道内的物质源头产生的压力、管道的口径、物质与管道壁的相对性质。当管道内的物质源头产生的压力一定时,管道内的物质流速就主要由物质和管道二者的性质相互联立决定。
宏观物质震荡波(声波)是以原子结构物质作为传播介质的,所以物质的原子结构密度越高声速越快,反之越慢;当密度为零时声波无法传播,所以真空环境声音无法传播(声速为零)。又由于物质原子结构相互作用的快慢和温度有关,所以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反之越慢。
微观原子辐射波(电磁波)是以“真空非空”的以太物质作为传播介质的,而以太密度和原子结构物质密度在宇宙空间中是以“相反关系”(太极理念:你多我少,你少我多)而相互存在的;如表2对应关系所反映的趋势:a、真空中没有原子结构全部是以太,所以真空中声速为“0”而光速为“1”。b、原子结构物质环境:原子结构物质密度与以太密度成反比关系;温度高低影响原子结构物质内部各最小结构的空间运动快慢,从而间接影响以太介质内部反应的快慢,所以温度高低间接影响以太介质对能量的反应快慢。原子结构物质密度增减,以太密度相应减增。温度升降,原子结构物质和以太物质对各自传递的声和光同时具有速度增减的特性。c、黑洞环境中全是被压碎的原子结构物质而没有以太,所以黑洞中声速为“1”而光速为“0”。
声波和光波是由各自传播介质的传播特性所决定传播快慢即传播速度的。由表2可以知道,同一种波的传播速度只与波所依赖传播介质的密度和构成介质颗粒活跃度(受温度直接或间接影响)有关系。由于真空非空,真空中的以太是有密度的,以太密度是不是绝对均匀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宇宙环境中以太密度均匀度主要受三方面影响:a、原子结构物质单体或集团使得周围的以太密度由内向外成等梯度变密(强场或叫引力场或叫斥力场);b、物质内部的原子结构均匀度反比物质内部以太密度均匀度(非黑洞情况下);c、电流产生磁场的情况,局部静止以太被强行变为运动以太。
通过上面我们对“在所有的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具有相同的值C。”这句话从五个方面的讨论结果表示,光速不变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光传播介质均匀度不变。真空中的以太密度基本都是不均匀的,这是源于星系产生的质量场和磁场在宇宙空间中几乎无处不在。所以,说光在真空中速率相同是错误的;但是,单从物理理论讨论光速不变原理,可以表述为:在同一均匀以太环境中,在所有的开放惯性系中,光的传播速率具有与环境相对应的同一个值。
本节先通过对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二者由来和概念的阐述,阐述了真正存在的宇宙绝对坐标系,人类无法对其进行定位;人类能够利用的坐标系只能是人类所处环境范围内的: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后面通过对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的讨论发现,这两条假设最大的漏洞就是没有考虑环境差异对物理事件的影响。每个坐标系所处的宇宙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宇宙位置环境下的坐标系,遭遇的宇宙事件完全是不一样的。光速不变原理,没有讨论光传播介质均匀度的讨论,而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由于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都是脱离宇宙实际客观环境的,所以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都是错误的。下面第三节将讨论波的传播与相对坐标系的关系。
第三节 波速与坐标系的关系(波速本质)
波速:单位时间内波形传播的距离。波速公式:V=λf=λ/T(λ波长,f频率,T周期)。在各向同性煤质中,波的周期和频率取决于波源,与煤质无关;而波速取决于煤质的性质,与波源无关。
上段话是当代物理学对波速的定义、公式和一些性质的描述。我们一句一句来分析,看这些话里面有没有漏洞或者说错误的地方。
1、“波速:单位时间内波形传播的距离。”这句话第一眼看,还真没感觉有什么问题。但是,波速也是速度的一类,也必须满足速度的定义范畴。所以把速度的定义搬过来: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公式:v=s/t(s路程,t时间)。【均匀介质中同一个方向的波是直线传播的,所以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定义】通过对两个速度概念的对比,我们发现速度主体不同,波速研究的主体是“波形”,而速度研究的是“物体”。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速度研究对象是能够简化为质点的有固定形体的物体,或者是经过处理能够简化为质点的其他物体。
波形是有固定形体的物体吗?很明显波形不具备“有固定形体”的特征,既是波形的形体可以变化。由于波形的形体可以变化,导致波形无法简化为一个质点,所以速度公式对波的形体作主体时失效了。在均匀的介质中,波的形体什么时候能够变化呢?这就是波源和介质相对运动速度不为零的时候。波源产生的波的过程,是波源随时间产生一连串连续的波能子的过程;这些波能子在介质中依次传播才形成了波形。每一个波能子,都可以看成是波源产生的单位特性能量粒子,对应于时间的瞬时性。每一个波能子产生后,都遵循(此种波源和介质共同特性产生的)同一波速在介质内传播;当波源相对于介质相对运动时(对比于波源与介质相对静止),波源产生同一个波能子的空间位置发生了改变,故导致波形因这种相对运动而发生改变。这种波形发生了改变(波源与介质相对运动导致的)而波速没有改变(波源和介质特性没有改变决定的),就是波速与坐标系的特征关系。所以,由于在特定条件下,波形会发生改变,故对波速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波形传播的距离是不全面的和错误的。
2、波速公式:V=λf=λ/T(λ波长,f频率,T周期)。这个公式正确与否?在1中我们已经讲了,在均匀介质中,波源和介质的相对运动关系,决定了波形的改变情况,而波形含有λ波长,f频率,T周期等特性,波形改变就意味着波形特性改变,但是,我们明白均匀介质中波速不会改变。所以,当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波速不变,且波形呈现稳定图像(既是具有相同的λ、f、T);当波源相对于介质做无规则运动时,波速不变,波形没有稳定图像((既是没有相同的λ、f、T))。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波速公式:V=λf=λ/T的分类讨论:当介质不均匀时,V是变量,此时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波传播方向上介质均匀度呈现规律变化,此时速率V呈现规律变化;二是在波传播方向上介质均匀度无规律变化,此时速率V没有规律变化。当介质均匀时,V是常量,此时也分两种情况,一是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波速不变,且波形呈现稳定图像;当波源相对于介质做无规则运动时,波速不变,波形没有稳定图像。
对于上段四种情况的分析:波速公式:V=λf=λ/T只在第三种情况下,公式才成立。我们对比速度公式:v=s/t(s路程,t时间),只有在第三种情况下,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才相等。所以波速公式:V=λf=λ/T的讨论,只能用于V是常量的情况下,反应波形的改变情况。或者用观察到的稳定波形图计算特定条件下(波源和介质对应关系)的速率常量V。
上面的讨论还漏了一个重要方面的情况:就是同一声源不同时间产生了不同特征波形的波的情况,比如声波,同一个人可以发出不同频率和不同波长的波形。我们可以想想一下,光源是不是也有类似于声源的这种特性,既是同一光源产生了本源特性不一样的波形的光波。比如一颗恒星,在诞生和存在的各个时期产生的光的波形是否是一样的?或者,在不同情况下(比如正常发光和非正常发光,如太阳爆发黑子)产生的光的波形是否是一样的?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把红移现象的成立情况画上大大的问号。
波速决定于稳定的波源和介质,这个稳定同时限制波源和介质,少了任何一方的稳定,谈波速都是片面的。
3、在各向同性煤质中,波的周期和频率取决于波源,与煤质无关;而波速取决于煤质的性质,与波源无关。通过上面的分析,再来看这句话,就会发现其阐述的是不全面的或者直接说是错误的。波速、周期和频率同时取决于波源和介质的相互关系。
没有介质,波就无法传播,就没有波形图,但是这不代表波源没有产生波;所以,有没有波形只是代表波源产生的波有没有进入介质,而不能判断波源是否产生了波。所以波速公式:V=λf=λ/T,是使用范围非常局限的公式。当真正需要计算特定情况下的波速,还是必须使用速度的定义公式:v=s/t进行计算。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需要去计算波速的,因为与利用波传播能量对人类的重大意义相对比,波速的计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这样的意义只在于研究物理学的人的脑海里。
没有介质就没有波形,而波形只是波源产生的波在介质中的“像”。和宇宙空间绝对坐标系的存在情况一样,波源产生波的“原始波形”是存在的,但是这样的原始波形却是无法捕捉的,因为介质中的波形只是原始波形的“像”。我们只能假设特定情况下介质中的波形“像”是完全描述声源产生波的原始波形的,这个特定情况就是:波源相对于均匀介质静止的时候。
第四节 相对论的诡异逻辑
第一条 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相对性原理: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竟是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它是说:如果坐标系K’相对于坐标系K作匀速运动而没有转动,则相对于这两个坐标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不可能区分哪个是坐标系K,哪个是坐标系K′。(节选当代物理解释)
上面说的是,在不看周围的环境,我们无法确定我们位于哪个坐标系;这样的思维完全可以用“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等成语进行形容。每个坐标系位于特定的宇宙空间中,不同坐标系就位于不同的宇宙空间中,而不同的宇宙空间预示了不同的遭遇。所以相对性原理是错误的。
光速不变原理: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它是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它不依赖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节选当代物理解释)
光速不变,只有在均匀介质条件下,讨论单个波能子的传播速度不变,但是波能子集团形成的波形却可以因为波源的运动速度而改变。
由于相对性原理是错误的,光速不变原理是片面的;所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之间的矛盾根本就不存在。
“从表面上看,光速不变似乎与相对性原理冲突。因为按照经典力学速度的合成法则,对于K′和K这两个做相对匀速运动的坐标系,光速应该不一样。爱因斯坦认为,要承认这两个假设没有抵触,就必须重新分析时间与空间的物理概念。”这段引用是爱因斯坦的思维过程。由于相对论两个基本假设是错误的,所以二者根本不存在抵触的讨论,也根本不存在“必须重新分析时间与空间的物理概念”的思考方向的研究。
爱因斯坦没有分析出两个基本假设的错误问题,而把人类带入了更加荒谬诡异的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概念分析上,是爱因斯坦学术生涯最大的遗憾和错误。爱因斯坦的错误之处在于他不承认“以太”,就是不承认宇宙客观环境;而脱离宇宙客观环境的物理学讨论都是大脑思维的臆想。
爱因斯坦被“多普勒效应”和“MM实验”误导了,因为他没有去思考这两个实验的本质问题;这种拿来主义的行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
爱因斯坦晚年反省了自己,但是已经为时过晚了。当超音速飞机问世以后,爱因斯坦明白了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是错误的,这使它明白有“光的多普勒效应”之称的相对论也同样是错误的。关于爱因斯坦物理学思维和物理学方向问题我会在第七篇论文《论爱因斯坦手稿之谜》中全面分析,这里就不作过多讨论了。
第二条 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是把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延伸,所以同理可以推出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也犯了脱离宇宙客观环境讨论的错误。
“爱因斯坦于1915年进一步建立起了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性原理还仅限于两个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坐标系,而在广义相对论性原理中匀速运动这个限制被取消了。他引入了一个等效原理,认为不可能区分引力效应和非匀速运动,即任何加速和引力是等效的。”(节选当代物理解释)
对于这个爱因斯坦新引入的等效原理,认为不可能区分引力效应和非匀速运动;引力效应是向引力源的(同一方向),而非匀速运动有很多种,爱因斯坦只思考了方向没有改变且和引力方向相同的非匀速运动(和引力方向相同的),还有大类非匀速运动,就是方向不同于引力方向的非匀速运动。所以说认为不能区分引力效应和非匀速运动,完全是把方向同于引力方向的非匀速运动,偷换概念成了非匀速运动。这种低端的错误手法,明眼人应该能够很快看明白。
爱因斯坦的结论“任何加速和引力是等效的”,如果真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等效的话,我们的卫星和航天器都无法发射升空了。所以,爱因斯坦为了建立广义相对论而引入的新的等效原理一样是错误的。
第五节 当相对运动遇上第三者“波”
当我们在讨论观察者和运动者的相对位置的情况时(宏观运动),这相当于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的讨论,这是宏观运动的相对性。但是,由于人的观察需要,又把“波”(声波和光波)牵扯进来讨论了(微观运动)。由于二者的速度机理完全不一样,宏观运动速度在光的无形介质中是可以变化的;而光的微观运动速度在特定介质中是一个常量。不区分宏观运动速度和微观运动速度的机理,强行把二者混为一谈的方法,完全是脱离实际的错误的。
牛顿力学及伽利略变换是研究宏观物体相对运动的,这种只研究被运动物体和观察者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是符合宇宙客观实际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及洛伦兹变换是研究微观能量相对运动的,这种只研究被运动波和观察者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也是符合宇宙客观实际的。
在洛伦兹变换中,时间只是个固定参数,不存在时间变快变慢一说。而爱因斯坦天马行空地臆想,认为时间也是可以变化的量实属无稽之谈。爱因斯坦认为波动方程描述了完美的波运动,而为什么波运动完美,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波在均匀介质中是匀速(波速不变)且波形一样的。宏观运动本来就是可变速度的运动,这本来也是完美的;但是被爱因斯坦与波的运动一对比,就认为宏观运动不完美。于是,爱因斯坦大胆臆想,在宏观运动中牵强引入“第三者”,把宏观运动方程和微观运动方程强行联立分析,推导出所谓的荒谬的相对论。
举个例子:植物是完美的生命形式,动物也是完美的生命形式,从能否运动相比较植物就是不完美的;所以,爱因斯坦认为,把植物和动物一起讨论,一起杂交产生的东西才是完美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成脱离实际的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把不能在一种情况下的研究的事物,强行拉扯在一起是多么的荒谬。
当相对运动遇上第三者“波”时,我们只需看清二者本质,分开讨论就可以了。
对多普勒效应现象,在火车与观察者间,声音传播所依靠的大气介质被分为了至少两个区域:A区域、火车头的一定区域内火车推着大气跑,此区域大气相对于观察者相对运动;B区域,A区域以外的区域,此区域大气相对于观察者相对静止。其实,在这两个区域里面,声音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值,但是由于A区域声音介质大气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所以A区域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就是声音速度和火车速度(近似)的合速度;B区域声音介质大气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所以B区域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就是声音速度。A区域和B区域虽然声音本身的速度都是一样的,但是相对于声源来说,A区域介质是静止的,B区域介质是相对运动的,故A区域波形为近似原波形,而B区域波形为变化波形。在火车驶向观察者过程中,B区域波形在原波形基础上压缩;在火车驶离观察者过程中,B区域波形在原波形基础上拉长。所以,在火车驶向观察者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能子增多,所以声音变大;在火车驶离观察者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能子减少,所以声音变小。
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我在《论迈克尔干涉仪产生干涉的条件》中阐述了这个实验本来就是伪试验,迈克尔逊干涉仪无论以太风存在与否都无法产生干涉现象。地球表面到底有没有以太风,可以明确的说地球表面没有以太风,因为地球有大气的保护,这就相当于大气是一个防护罩,大气以内的环境被大气保护起来了。
对红移现象,现在天文观测发现大部分星系产生红移波谱,少部分星系产生蓝移波谱,为什么会这样?红移现象能够推论宇宙在膨胀吗?我们接下来分析。
如图二所示:我们先作一个概率分析,和地球所在银河系的平面相比较,宇宙中其他恒星所在星系的平面,有大概至少五种关系情况:二、十、T、斜二和斜十(斜二和斜十空间上看算一种,但是为了讨论概率的问题就算两种)。用地球所在的位置按空间位置又存在6个方位情况(上下左右前后),图二中展示了4个空间方位的其他星系的“二”平面关系的情况。星系的空间相对旋转方向有两种情况,线速度对比有三种情况(远小于、近似等于、远大于),地球所处的轨道半圆分相向和相离两种情况。在上述五种情况相互叠加的影响下,只有极少的几种情况下才会出现蓝移现象。这就是在不讨论光的介质均匀度对恒星发出光的光谱影响情况,只考虑宇宙恒星位置与地球所在位置相对旋转运动关系情况下,就完全可以得出宇宙中的恒星有95%以上的光是呈现红移现象的,所以用红移现象说明宇宙在膨胀(星系中心远离)实际上是一种偷换概念的错误方法的结论。
宏观星系的相对位置改变能够产生红移现象,由于空间位置即星系的旋转体系等一系列宏观参数的介入,星系恒星的相对运动,导致了概率上面讨论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呈现远离的,即对于空间某点,宇宙其他空间的恒星在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呈现红移的,这不能证明星系中心在远离。所以,不同时间上,星系恒星在太空中的位置会出现局部的改变,不会影响整个宇宙中星系中心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的本质。
宏观物体相对运动,会导致在介质同性的情况下,第三者“波”出现速度不变而波形改变的情况,这只表示单位时间内接收的波能子的增加或减少的改变。而红移现象,就是由于星系围绕系中心旋转,在上面讨论的几种情况的叠加后,产生了大概率事件:星系远离的假象。
第六节 结束语
本文第一节讨论了宇宙客观存在的不可确定性和人类意识产生的测量需求的关系,讨论了人类意识下的概念产生原理及以概念为基础建立的各种学问情况。讲明了客观存在的不可测量性,和人类测量的测不准性;也讨论了脱离宇宙客观实际进行的学问研究是错误的研究方法。
本文第二节阐述了绝对坐标系与范围绝对坐标系和范围相对坐标系的由来,分别讨论了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问题,并给出了正确的结论。
本文第三节阐述了波速的本质,对当今世界对波的定义及理解给出了定性的纠正。
本文第四节通过对前三节的结论运用,分析了爱因斯坦两个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问题,并给出了由两个基本假设所形成的虚假矛盾,把物理问题引向对宇宙时间和宇宙空间概念的讨论,是错误的不合宇宙客观实际的物理学导向。
本文第五节进一步分析了宏观运动及其一系列物理理论和微观运动及其一系列物理理论,在各种的研究范围都是完美的。而牵强的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的爱因斯坦,犯了严重的主观臆断错误。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客观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然而就算是感知的这一小部分,也会被我们人类按照自己的大脑思维惯性而曲解。这正说明了,我们要正确客观认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宇宙,就只能靠我们的不被假象所迷惑的客观的科学的“心”去感受。
作为一个客观的理智的科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摒除个人意识偏见,用客观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我们所做的每一项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不会因为我们个人认知标准不同的原因,去误导人类大众的认知标准。
针对爱因斯坦的物理人生,为什么出了这么多的错误,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爱因斯坦本人的原因。我的第七篇论文《论爱因斯坦手稿之谜》将全面客观分析,爱因斯坦一生的物理研究过程,让大家即要了解他的贡献,也要明白他的投机取巧的思想过程。
万分感谢安徽宣城的赵云丰老师与学生在很多重要思想点的美好讨论,给学生指导了思考方向和明晰了关键问题点讨论的重要性。也万分感谢王玺老师和王老师微信群“哲学与物理学交流群”里的所有讨论问题的老师们。正是思想的碰撞,加速了伪科学理论的泯灭和新理论的诞生。
再次感谢所有人!
科学分析,不求大同。不足之处请客观指正,谢谢!
陈军
始于2020年6月24日
成于2020年7月19日 下午12:27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象一个水手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肯定他往哪里走。
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再没有别的任何艺术或科学;比战争艺术或战争科学更困难的了。
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
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惟一目的就是真理。
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
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