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开倒车的根本原因:已经无法通过军事和金融对外收割其他国家,现在连乌克兰都割不动!这篇文章有点无聊,但是如果你能看完,你就能知道美国特朗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骚操作,以及美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你上传举一反三,你还可以畅想全球宏观经济趋势展望。

在全球经济的宏大棋盘上,存在着一个看似粗浅却常被忽视的基础逻辑。从经济理论与现实逻辑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实际上对中国有着难以言喻的依赖,这一依赖限制了美国的行动,使其不敢轻易惹怒中国,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 美元印钞的现实困境
许多人可能认为,凭借美元霸权,美国可以通过大量印钞换取中国生产的所有商品。从理论层面看,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和支付货币,似乎赋予了美国这种无限购买力。但在现实中国已经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制造实力的情况下,这一设想面临重重阻碍。如果有所谓的首席经济学家还在用这一套跟你说,请你鄙视他,因为他的头衔是虚名而已。
把我的结论说的坚决一点就是:现在单方面唱多美西方经济,唱空中国经济的所谓的首席经济学家,都是神棍,这群人严重被西方经济学的书籍影响,走不足西方经济学的困境思维,就会被引导认为全球经济发展应该像西方经济的路径一样。

大量印钞必然引发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当美国超发货币,市场上美元供应量急剧增加,远远超过实际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较少的商品,物价必然持续上涨。以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为例,大量基础货币被注入市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市场,但随后美国国内物价水平逐渐攀升,消费者面临着更高的生活成本。
超发货币还会严重损害美元的信用。货币信用是货币在市场中被接受和信任的程度。一旦市场对美元的稳定性和价值储存功能产生怀疑,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将受到冲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前,美元与黄金挂钩,每盎司黄金固定兑换 35 美元,这为美元提供了坚实的信用基础。然而,随着美国国际收支失衡加剧,黄金储备不断减少,最终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承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一历史事件深刻表明,货币信用一旦受损,将对其国际地位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美国资本家深知其中利害,他们不会同意以牺牲美元信用为代价,通过无限印钞来换取中国商品,因为这将从根本上动摇美国金融霸权的根基。
按照以前的发现,美西方的短视经济发展到最后都会变成掠夺,从200年前至今,清朝被侵略、朝鲜被侵略的历史经验大家看不出来吗?按照美西方现阶段的发展,应该早在5年前就要发起侵略战争了,现在没有是因为中国在制造业、经济影响力、军事实力强大几个层次了,美国不敢动,
那么美国为什么不敢动呢?现在收割中国还是一个很好的美国MEGA策略吗?已经不是了。
- 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剖析
深入探究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元霸权背后的复杂机制。经济运行是一个由生产、交换和消费三个环节构成的循环系统,每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这一循环中,美元印钞主要作用于交换环节。美国通过操纵美元的发行和流通,影响全球贸易的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从而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生产环节目前主要掌握在中国手中。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从低端的纺织品到高端的电子产品,从传统的钢铁、化工到新兴的新能源、人工智能,都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据统计,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多年来持续上升,在众多关键产品的产量上位居世界第一。这种强大的生产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枢纽,对全球经济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消费环节的本质也并非如表面所见。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的基础是收入,消费者拥有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消费能力。但从更深入的层面分析,消费的真正基础是消费者本身的生存和生活需求。人作为生物个体,为了生存和维持基本生活质量,需要食物、水、住所、衣物等基本生活资料。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只有依靠收入才能满足这些需求。在中国农村,许多家庭拥有自己的菜园,种植蔬菜供自家食用,实现了食物的部分自给自足;一些地区的居民自己织布、制作衣服,满足日常穿着需求。即使没有汽车,人们也可以通过搭乘顺风车、公共交通等方式满足出行需求。这些现象表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于收入存在。
而在美国,政府和资本家为了确保消费者对市场的依赖,制定了一系列严苛政策。例如,出台严格的土地使用法规,限制居民自行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和蔬菜;征收高额房产税,增加居民持有房产的成本,避免出现大量闲置房屋供人免费居住的情况。这些政策使得美国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市场交换来满足自身需求,强化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西方经济学理论在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这是对消费本质的一种扭曲,掩盖了消费的多元实现途径。
进一步分析,收入并非消费的基础,而是交换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除了义务贸易等少数特殊情况,收入与交换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一对一关系。消费者通过劳动或其他方式获得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在市场上交换自己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看,美元霸权的根本问题在于,如果美国不积极参与交换,或者在交换中的体量和影响力不足,美元就难以兑换到其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 美元霸权的脆弱本质
将美元视为一种特殊商品,我们会发现它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其他国家的货币,如欧元、日元、人民币等,都是美元的竞争对手。此外,新发行的美元还必须与市场上早已流通的大量旧美元竞争。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性质,只要央行不进行销毁,它就会一直存在于市场中,不会像普通商品那样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消耗或折旧。
当美国大量印钞并将新美元投入市场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时,这些美元会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他国手中的外汇储备或资产。如果美国不能通过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实体产品,将这些流出的美元重新吸引回来,那么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国内除了不断印钞产生的新美元外,实际财富将逐渐减少。这意味着美国看似强大的金融体系,在缺乏坚实实体产业支撑的情况下,如同空中楼阁,一旦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发生动摇,整个体系将面临巨大风险,而现在,美国的这座空中楼阁正在慢慢倒塌,这就是特朗普真正着急的原因。
事实上,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中国凭借强大的实体产业,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持续保持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这些美元储备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中国在货币领域的强大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全球实体产业资源和大量存量货币的中国,才是全球金融体系中真正具有主导权的一方。
尽管美国在表面上通过美元霸权掌控着国际金融秩序的话语权,但从底层逻辑来看,离开了中国强大的实体产业支撑,美国的金融体系将瞬间崩塌。这也正是美国不敢轻易将中国踢出 SWIFT 国际结算系统的根本原因。一旦中国被排除在该系统之外,全球贸易结算将陷入混乱,美国自身也将遭受巨大损失,因为中国是美国众多商品的重要供应国和贸易伙伴。
- 日德以前的制造业也很牛逼,为什么他们之前无法颠覆美国经济霸权?
回顾历史,日本和德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但它们未能像中国一样对美国的经济霸权构成根本性挑战。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原因。
从政治角度看,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受到美国的深度控制,本质上是美国的半军事殖民地。美国在这两个国家驻扎大量军队,对其政治决策施加重大影响。在经济领域,日本和德国的许多产业由美国资本支撑,企业股权结构中美国资本占据重要地位,大量利润回流美国。此外,美国在军事上对日本和德国拥有绝对控制权,如果两国不听从美国安排,美国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采取军事行动。这种政治上的从属地位,使得日本和德国在与美国的经济博弈中处于绝对劣势。
在经济实力对比方面,在日本和德国经济崛起的时期,美国尚未出现如今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美国本土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与日本和德国展开激烈竞争。同时,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互联网产业、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例,美国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其在与日本和德国的经济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
美国还通过一系列精巧的金融手段,深度操控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在金融投资领域,美国资本大量涌入日本和德国,控制了许多关键企业和产业;在石油和能源结算方面,美国通过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合作,确立了美元在石油贸易结算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日本和德国等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不得不依赖美元进行能源交易;此外,美国通过发行美债,吸引日本和德国等国家购买,从而回收美元,进一步巩固了美元霸权。这些金融手段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确保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日本和德国难以突破美国的经济掌控。
而现在的中国与日本和德国有着本质区别。中国是一个拥有完全独立自主主权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都保持着高度的自主性。
中国的实体产业发展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战略规划,不受外部势力的控制。近年来,中国在 5G 通信、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都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在经济合作方面,尽管中美之间曾经存在广泛的经济联系,但随着美国推行 “脱钩断链” 政策,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同时,中国不再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使得美国通过发行美债回收美元的手段在中国失效,美国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回收美元。美国传统的金融收割手段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规模庞大、产业体系完善、金融市场逐步成熟的国家时,已经难以奏效。
- 美国的无奈与转向
当美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如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未能达到预期,军事威慑力因其他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而相对下降,金融收割手段因各国警惕而屡屡受挫时,美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内,寻求内部解决方案。(当然美国依旧在尝试用这一招收割更弱小的国家:最近的乌克兰、菲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巴拿马,丹麦,只是这招对中国来说不生效了,但是对于弱小的国家来说来时香的)
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大规模减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等,旨在促进美国国内产业回流,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加国内就业机会。马斯克等企业家积极推动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太空探索等新兴产业发展,也是对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尝试。
此外,美国还试图通过收割盟友来缓解自身经济压力。例如,特朗普时期曾提出购买丹麦的格陵兰岛,这一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动机,其中之一便是试图通过控制格陵兰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美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还有最近想要瓜分乌克兰等这一系列举动表明,美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由于无法从中国等主要经济体身上获取足够利益,只能将目标转向内部改革和对盟友的经济压榨。
在中国看来,美元霸权的根基其实并非如表面所见那般稳固,如果真完全破坏对中国的关系,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行动将走到死路,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超想象,过去这10年,中国还在一直秉持合作共赢的贸易逻辑,在贸易战中其实并没怎么出手,一直都在被动防御而已。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美国试图维持霸权的努力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而中国凭借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将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美国就真那么依赖中国?霸权地位难道风雨飘摇?这不相当于一边唱衰美国,一边神化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