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从多高的地方落下可以砸死人?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可笑,水怎麽可能砸死人呢,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淋过雨,这些打在我们身上的雨滴都是从数千米的高空落下来的,而我们却安然无恙,这足以证明水滴从多高的地方落下来都不会砸死人。
人人都知道雨滴不会砸死人,但鲜有人知雨滴为什麽不会砸死人,因为从理论上来讲,雨滴应该是可以砸死人的。一个从高空坠落的物体,是否能够砸死人,有一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这个物体的下落速度。物体之所以会坠落是因为重力的作用,而重力会对自由下落的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就是重力加速度,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下落物体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由此可见,一个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这个物体下落的时间密切相关。
物体下落的起始位置越高,坠落地面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速度也就越快。虽然自由下落的物体速度会随著下落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并不会一直增加,因为自由下落的物体除了受到一个向下的重力以外,还受到了一个向上的阻力。
那麽这个阻力有多大呢?关于下落物体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是一个比较複杂的问题,但大体来说与这样几个因素有关:空气的密度、下落物体的速度以及下落物体的正对面积,由此可知,物体下落的速度越快,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也就越大,于是一开始,重力加速度大于阻力,所以下落物体不断加速,随著速度的增加,阻力逐渐增大,最终阻力与重力加速度实现了平衡,于是物体下落的速度便不会再继续增加,而这个速度就被称之为「终端速度」,也叫「收尾速度」。
不同物体下落的终端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下落终端速度约为100m/s,而猫下落的终端速度约为50m/s,而蚂蚁只有1.7m/s左右,所以相比人而言,猫更不容易摔伤,而蚂蚁则绝对不会摔伤。
那麽雨滴下落的终端速度是多少呢?雨滴的大小各不相同,所以下落的终端速度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个直径为1毫米的雨滴,它下落的终端速度约为2m/s,而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雨滴,下落的终端速度则可以达到4m/s,显然,越大的雨滴,下落的终端速度也就越大,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只要雨滴足够大,就可以把人砸死,那麽为什麽没有足以把人砸死的雨滴从天上掉下来呢?我们知道雨的前身其实就是云,云就是由诸多非常小的水滴聚合而成的。
云之所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因为聚合成云的水滴是非常非常小的,它们的直径往往只有10微米左右,所以在地表的蒸腾作用和风的影响下,它们就能够以云的形态飘浮在空中。
但是,当降雨的条件成熟时,云中的雨滴开始相互碰撞融合,体积逐渐增大,当体积超过100微米时,空气就托不住它们了,于是它们开始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它们会和其它体积更小的雨滴发生碰撞,并实现融合,继续增大,随著个头的增加,它们下落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如果按照这个势头下去,似乎确实会掉下足以砸死人的大水滴,但问题是雨滴的增大也是有极限的,原因还是空气的阻力作用。雨滴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因空气阻力而逐渐变形,随著体型增大、速度增加、阻力增大,雨滴便会发生破裂,重新变为多个小雨滴。
变为小雨滴之后,终端速度会骤然下降,这些小雨滴会重新聚合增大,之后再次破裂,如此循环往复,所以最终坠落地面的雨滴直径通常不会超过6毫米,也就是说它的终端速度不会超过10m/s,所以雨滴自然也就不会砸死人了。
雨滴不会砸死人,这本质上是由雨滴下落的终端速度所决定的,和雨滴的材质没有关係,只要速度够快,即便是一滴水,也可以将人击穿。如果你接触过材料制造业,那麽一定听说过一种东西,那就是水刀,所谓水刀就是以水为刀,本名为「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就是依靠高压所产生的速度,用水来切割石材和金属,虽然现在的水刀之中会加入一些石榴砂和金刚砂,来提高切割速度,但即便不加这些东西,单单依靠速度,水一样可以切开坚硬的石材和金属。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社会主义是科学和文化的社会。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之无愧的成员;应当努力地和好好地学习;获得很多的知识。
天生的能力必须借助于系统的知识。直觉能做的事很多;但是做不了一切。只有天才和科学结了婚才能得最好的结果。
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
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无论鸟的翅膀是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
社会主义是科学和文化的社会。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之无愧的成员;应当努力地和好好地学习;获得很多的知识。
天生的能力必须借助于系统的知识。直觉能做的事很多;但是做不了一切。只有天才和科学结了婚才能得最好的结果。
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惟一目的就是真理。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
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
更是二十世纪学问工具—-钱钟书
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
科普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