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入围博克体计划>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热帖

漯河 张景伦

摘要  假设以太以气体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其密度为1.257×10-6 kg/m3,温度为2.725 K,压强为6.78×1010 Pa。本文试图引入以太来说明太阳风是如何形成的,所得出的结论是:太阳风是一种以以太为主体的涡旋和喷流。

关键词:以太,太阳风,涡旋,喷流

  1. 以太的性质

这里只给出以太与空气的比较表,详情请参阅《以太的物理性质》。

表1.以太与空气的比较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2.  太阳风的形成 

2.1. 涡旋与喷流

在任何流体中(包括等离子体),涡旋与喷流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二者相辅相成,涡旋可以产生喷流,喷流也可产生涡旋。

2.1.1.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指太阳的光球表面一些暗的区域,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主流认为:太阳黑子是磁场的聚集之处,是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所产生的。但是,强磁场是从哪里来的?谁也不知道。

本文认为:太阳黑子就是一个涡旋,其喷流向下,与地球上水面的涡旋具有相似的原理(特别是存在水下暗河时)。太阳黑子是一种凹陷的流体,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它就是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由于它是向下流动的流体,温度较低,因此看起来是黑色的。一个发展完全的黑子由较暗的核和周围较亮的部分构成,中间凹陷大约500千米。如图1所示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1.太阳黑子的涡旋(图片来自网络)

太阳黑子应该是内部对流在太阳表面的反映,宁静时期的对流,在太阳表面的反映是米粒结构,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对流的结构尺度变大,其中下降部分在表面的反映就是黑子(米粒结构的边缘部分其实也是黑子),而上升部分在表面的反映是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必须说明的是,磁场是黑子产生的,并不是磁场产生的黑子,因为磁场是电场的运动效应,没有电场的运动就没有磁场。太阳表面的流体向内部运动时,必然会产生涡旋,在科里奥力的影响下,其涡旋方向是一定的,如果流体是中性的,黑子就没有磁场,但如果流体带电,磁场就有一定的方向性。不是磁场产生了黑子,而是黑子的涡旋产生了磁场,这一点特别重要。黑子的磁场强度与净电荷有关,正负电荷数相等的黑子就没有磁场,黑子的磁场还与它的旋转速度有关,没有旋转速度就没有磁场,如图2所示,旋转不明显的黑子磁场就比较弱。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2.磁场较弱的黑子(图片来自网络)

太阳黑子与地球上的热带气旋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太阳黑子就是倒过来的气旋,与热带气旋的结构高度相似,周围的气流下降,但中心的气流上升,因此,高速旋转的黑子具有“亮墙”结构,如图3所示。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3.高速旋转的黑子具有“亮墙”结构(图片来自网络)

2.1.2. 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是太阳表面局部区域大规模的能量释放过程,能引起局部区域瞬时加热,所辐射出的光波长横跨整个电磁波谱。

太阳耀斑是太阳内部向外对流的一种表现,是从太阳内部涌出的高温流体,与太阳黑子的流动方向恰好相反,太阳耀斑也可视为光球层中的涡旋和喷流,一般情况下,耀斑与黑子是共生体,与黑子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相对应,如图4所示。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4.同一区域同一时间不同波长下的黑子与耀斑。左上是白光成像,右上是304埃成像,左下是171埃成像,右下是131埃成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黑子不同的是:由于耀斑的上空能产生涡旋和喷流,可以迅速带走热量,因此,耀斑是间歇性的。从171埃成像中可以看出:从耀斑处出来的丝状物就是涡旋和喷流,但为什么这种喷流是拱形结构呢?可以作如下猜测:从对流层出来的等离子体并不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各个耀斑中正负电荷数并不是完全相等,如果质子数较多,喷流就表现出带正电,如果电子数较多,喷流就表现出带负电,假设各个喷流的旋转方向相同,则各个喷流的磁极性也就不会相同(其N极方向符合右手定则)。由于电场力比磁场力大很多倍,与其说喷流按照磁力线运动,还不如说喷流是按照电力线运动的,因为喷流的落点处不一定存在磁极(指涡旋的中心,喷流的起始点一般在涡旋的中心,也是温度的峰值点)。

2.1.3. 针状体

太阳的色球层是由许多细舌组成的,这些火舌被天文学家比喻成“燃烧的草原”,或者说它是“火的海洋”,许多细小的火舌在不停地跳动着,这些火舌就称为针状体,如图5所示。在色球层,不时地还有一束束火柱蹿起来很高,这些蹿得很高的火柱叫做日珥,日珥也属于针状体,只是体型较大,日珥一般在对流的中心部位,温度也比较高。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5.古迪太阳望远镜拍摄的针状体(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地球上,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较低的部分也类似于针状体,较高的部分类似于日珥,称为火龙卷,如图6所示。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6.地球上的火龙卷(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阳上的针状体与地球上燃烧的草原具有相同的原理,都是一个个的涡旋,地球上的涡旋,其主体是空气,而太阳上的涡旋,其主体是处于激发状态下(其轨道角动量为2ℏ)的氢原子。针状体起源于色球层的底部,距太阳表面约500 Km,其典型高度约为2000 Km,典型半径约250 Km,如图7所示。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7.针状体的想象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2. 2. 太阳风的形成

2.2.1. 形成的步骤

太阳风是指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等离子体流,但太阳风的形成却是在色球层和日冕层(包括过渡层),可分为两种情况:

A . 在太阳宁静期,太阳风的形成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色球层,一个个的针状体就是太阳风的起源,在任何时间,太阳表面都有约300,000个针状体,一个典型的针状体可以伸展到光球之上2500公里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氢原子的向上运动速度可以达到20 km/s,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速度并不是热运动速度(粒子的热运动是各向同性的),而是由于涡旋引起的喷流速度(具有方向性),与气体的实际温度无关。

太阳上的针状体,其实就是一个个的涡旋所产生的喷流。在地球上,即使是篝火,也会产生小规模的漩涡,地球上的火龙卷,其火柱可达100多米。正是涡旋产生的喷流才使氢原子的速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需要说明的是:氢原子的速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指的是涡旋上方的局部区域,而没有涡旋的区域,原子的热运动速度是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由于气体的温度指的是热运动速度,而相对以太速度高的原子只是占一小部分(约为1/10),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温度高的那一部分,而温度低的部分却看不见。举一个例子,在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中,均匀地放置10根燃烧的蜡烛,如果从远处看,我们只能看到蜡烛周围的空气发光,根据光谱,我们可以判定这个1立方米空间中的空气温度为500 0C,但实际上,这个温度只是火焰周围的温度,而空气的平均温度可能只有40 0C。在色球中,一个针状物就相当于一根蜡烛。

从图5中可以看出:除了针状体底部和倒Y型结构处的增亮外,其他部分均表现为吸收特征,说明了大部分的气体温度都很低。美国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卫星(SDO)上搭载的大气成像望远镜(AIA)进行的观测显示,针状物上端出现了增强的171纳米辐射,表明高温只出现在针状物的上端。

可见,色球层中的温度下低上高只是一种假象,气体的平均温度应该是随着高度的升高而下降。本文认为:色球层的温度应该在4500—2500度之间,其原因是:首先,气体的温度不能太高,否则氢原子将会大量电离,所发出6562.8埃的氢线不可能很强,其次,温度也不能太低,否则氢原子电离太少,也不能发出较强的6562.8埃氢线。在色球层,原子的热运动速度约为10–8 km/s,而喷流中的速度约为10–20km/s,色球中的实际温度是逐渐下降的,但喷流中的速度却是逐渐上升的,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谱线温度也是上升的。

太阳风在色球中的产生过程与以太关系不大,因为色球底层的气体密度比以太的密度大,氢原子气体是涡旋的主体。

第二步,在日冕层,是指距太阳表面2500 km以上的区域,随着氢原子的密度逐渐下降,当以太的密度(1.26×10-6 kg/m3)大于原子的密度时,以太将起主导作用。

在日冕层,也能产生涡旋和喷流,但主体发生了变化,其涡旋原理与地球上的热带风暴相似,以太相当于空气,而氢原子相当于水蒸汽。在这里,氢原子从色球中升起,像水蒸汽从海面上升起一样,搅动着以太形成涡旋,这个涡旋又会使氢原子以螺旋的方式加速上升,形成喷流。由于以太看不见,而且激态的氢原子在高速运动状态下所发出的并不是6562.8埃的氢线(谱线频率就是核外电子的轨道频率,与氢原子的运动速度有关,但谱线频率并不与运动速度成线性关系,而是离散的,当相对以太的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原子就会电离),因此,我们观察不到这个涡旋,也观察不到原子运动的轨迹。

总之,在太阳的宁静期,太阳风的加速过程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层的加速动力来自于光球层的热量,类似于火龙卷,上层的加速动力来自于下层的粒子速度,类似于水龙卷。太阳表面的温度并不是均衡的,温度高的地方产生的太阳风流量大,速度高,而温度低的地方则相反。总体上,赤道附近的温度较高,两极的温度较低,这可能与太阳中的子午流有关,这也可能是宁静期间的日冕X光成像为椭圆的原因。

B. 在太阳活动期,太阳风的形成也可分为两个步骤

太阳活动期是指太阳对流比较明显的时间,其表现就是太阳表面会出现黑子与耀斑,黑子与耀斑可以看作是太阳对流中的两个端点,爆发日珥可以看作是耀斑的一种表现形式(外层是色球层中的物质,具有6562.8埃的氢线),是耀斑产生的气浪把色球层中的物质抛入空中,而日冕物质抛射可以看作是第二次爆发的日珥,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色球层的温度已经被第一爆发所加热,6562.8埃的氢线已不存在。耀斑的强度与太阳对流的强度成正比,对流越强,黑子越大,耀斑越强。

爆发日珥的产生与地球上的火山喷发类似,日珥在爆发前的几个小时,它们通常会以0.1—1 km/s 的速度缓慢上升,然后进入一个快速加速阶段,并最终以100—1000 km/s的速度飞离太阳。火山爆发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例如,1979年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前,出现一个圆丘,到1980年,圆丘的高度迅速增长,最快时每天增高45厘米,终于在当年5月18日从这个圆丘突破,发生大爆发。

在太阳活动期,太阳风的形成也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大量太阳内部的炽热气体快速来到太阳表面时,由于压力骤减,以爆炸的形式释放能量,可以直接把气体抛入高空,因此,强烈的耀斑并不需要以涡旋的形式(但弱耀斑仍然以涡旋的形式,如图8所示)产生上升气流。耀斑的温度越高,气流上升得越快,但如果气流不是中性的(带有净电荷),则气流的上升轨迹将会受到电场的影响。第二步,其形式和原理与宁静期基本相同,仍然是以以太为主的涡旋产生太阳风,但形成的高度更高,通量更大,速度也更快。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8.太阳龙卷风(图片来源于网络)

2.2.2. 证据

既然我们观察不到以太为主体的涡旋(色球层中的涡旋可以观察到),如何证明这个涡旋和喷流的存在呢?

A. 日冕层的温度陡升

是什么加热的日冕层?科学界给出了各种猜测,但都不能自圆其说。本文提出的以以太为主体的涡旋喷流假说可以自洽地说明:它的能量来自于针状体产生的上升气流,与地球上的飓风具有相似的原理。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解释日冕层所具有的很多物理现象。在日冕层中,原子或离子的运动并不是热运动,而是涡旋和喷流运动,我们所观察到的光谱就是粒子在以太中运动产生的,与相对以太的速度有关,可表示为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例如,当氢原子或离子相对以太的速度为200 km/s时,粒子在以太中运动时的共振频率(通过以太传播出来就是辐射频率)为1017 Hz,换算成温度就是160万度。日冕层对原子的加速并没有高度的限制,因为以太的密度可视为不变,只要原子的通量达到一定的值,加速就可以持续,而且原子的通量越大,加速就越明显。

过渡层的温度陡升并不能直接说明这个涡旋存在,因为看不到。但如果假设这个涡旋的存在,却可以说明为什么温度会陡升。

B. 宁静的日珥

日珥的密度远大于日冕,但宁静日珥可长期存在于日冕中,既不坠落也不瓦解,是什么力量支撑和维持着它?答案是涡旋。

如图9所示的宁静日珥,它是在极区存在的一种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涡旋。产生这种现象必须有一定的条件:这种日珥只能存在于远离活动区(也就是对流强度较弱)的地方,在这里,太阳表面的温度低于平均值,这是因为当氢原子在以太中的运动速度超过20 km/s时,它所发射的谱线就不是6562.8埃(用这个单色光就不能拍摄到)了,也就是说,这种日珥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不能大于20 km/s(否则看不见)。日珥的速度一般是分两次加速的,第一次在距光球500–1000 km处,第二次距光球2500 km之上,第一次的原理类似于地球上的火龙卷,与太阳表面的温度有关,第二次类似于水龙卷,与氢原子的通量(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垂直通过的原子个数)有关。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9.宁静日珥(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认为:宁静日珥就是一种以以太为主体的涡旋和喷流(由于喷流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不大,氢原子的光谱值仍然是6562.8埃)。虽然日冕的密度很小(10-12 kg/m3量级),但以太的密度大(10-6 kg/m3量级),估计日珥的密度为10-8 kg/m3量级(与地球上飓风中水汽和空气的比例近似)。宁静日珥实际上是两个喷流的合成,是两个喷流的接力,一个是以氢原子为主体,一个是以以太为主体,但以氢原子为主体的喷流很低,可以忽略。

宁静日珥的存在可以证明日冕中存在涡旋,但日冕中的物质密度并不支持这个涡旋的存在,这也间接证明了以太的存在。但宁静日珥所产生的太阳风可以忽略,它所产生的喷流最高可达到30万公里,但并不能逃脱太阳的引力,绝大部分又回到了太阳,因为随着高度的上升,氢原子的通量会逐渐减少,涡旋和喷流也会逐渐消失。

C. 太阳风中携带的磁场

我们知道:太阳风离开太阳后,本身是携带磁场的,但为什么太阳风会携带磁场?主流认为这是磁冻结效应。但是,它的原理是什么?磁场并不是物质,它只是电场的运动效应。太阳风中携带有磁场,只能说明太阳风是涡旋的,也说明了太阳风并不是中性的等离子体。

D. 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的出现如何证明这个涡旋的存在呢?我们从很多的太阳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当太阳表面产生爆发日珥时,物质的抛射速度可以达到数百公里每秒,但在太阳表面,其逃逸速度为618 km/s,因此,许多的物质又回到太阳表面,这种抛射并不能形成太阳风。但是,如果爆发的日珥正对着地球,我们却可以接收到速度为800 km/s以上的大密度太阳风。如果承认以太为主体的涡旋,这种现象就很容易解释,正是学界主流不承认以太的存在,才导致太阳风的形成无法解释。

E. 粒子的温度

观测表明:太阳风中的质子温度高于电子,其它离子的温度又高于质子,而且所有粒子的垂直温度都高于平行温度,这些现象都可以用涡旋和喷流自洽地得到解释。

F. 太阳风的切向速度

太阳风在离开太阳表面时的切向速度是2 km/s,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切向速度越来越大,是什么加速的切向速度?科学界至今无法解释。

本文认为:还是以太。以太流体在水星的引力拖曳下,绕太阳的速度曲线如图10所示,当太阳风在以太中运动时,其切向速度将会与以太同步(详情请参阅《以太运动与密度分布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10.太阳系中以太的运动速度曲线

太阳风离开太阳后的切向加速并不能说明太阳风是如何形成的,但可以证明以太的存在。

  • 太阳风流出的位置

主流认为:太阳风是从冕洞中喷射出来的,一般认为从太阳的磁场极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阳风,从太阳的磁场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阳风。

太阳风从冕洞中流出的根据是什么呢?经长期观测发现,当太阳存在冕洞时,地球附近就能观测到高速的太阳风,因此天文学家认为太阳风的产生与冕洞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太阳风是从冕洞中流出来的。

但是,这种观点虽然得到了学界的公认,却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许多的现象是无法解释的。例如,一旦太阳上存在较强的耀斑或日冕物质抛射,总能形成大量的高速太阳风,与当地有无冕洞无关。

冕洞是什么?太阳上并没有什么洞,冕洞实际上是X射线少的地方,如图11所示。日冕中的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气体散射的光球中的光,它是一种连续光谱,称为白光日冕,另一种是气体本身发射的光,称为日冕禁线。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这张X光照片中,X光是由气体本身产生的,与粒子的运动速度有关,与磁场、粒子的密度等因素关系不大,也就是说,冕洞是太阳表面相对平静且温度较低的区域上空。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11.冕洞——太阳的X光成像

冕洞附近的温度最低,也就是说,这里的粒子速度最低,是最不应该产生太阳风的地方,如果说冕洞是开放的磁场,但这也不能成为产生太阳风的理由,因为黑子的磁场比冕洞强很多,而且磁场也是开放的。

本文认为:太阳风从太阳流出,可以是任何位置,与冕洞与无关。太阳风的形成主要与太阳表面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粒子的通量就越大),与所带净电荷有关(净电荷量越大,受到电场的影响也越大)。

2.2.3. 太阳风的速度曲线

在光球层,由于粒子的运动是热运动,各向同性,可以认为太阳风起源于光球的顶层。在色球层,由于涡旋的存在,粒子开始存在定向运动。在太阳宁静期,色球层中的涡旋可以把粒子的定向运动加速到20 km/s以上,粒子的主要加速在日冕层,其加速度最大的区域在过渡层。其平均速度曲线如图1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粒子的速度是指喷流中的粒子。

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图12.宁静期太阳风的平均速度曲线

  1. 讨论

3.1. 光是什么?

光是什么的问题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说清楚,其他的相关问题都无法解释。

本文认为:光就是以太中传播的波,与声波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质,声波具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聚焦、多普勒效应等一系列的传播特征,光也同样具有上述所有特征,声波中的有关定理在电磁波中同样可用,而且计算方法也高度相似。电磁波与电磁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波是指能量在介质中的传播,而场是指物质发生作用的空间,电磁波绝不是运动的电磁场,这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详情请参阅《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区别》

光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也必须弄清楚,本文认为:光与声音产生的原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光也是由粒子的振动产生的,与粒子是否带电无关。当粒子在以太中运动时,是可以产生光的,所产生的光的频率为。

3.2. 磁场是什么?

在太阳风的研究方面,最著名的学者是帕克和阿尔文。1943年诺奖获得者阿尔文提出了著名的磁冻结定理:当理想导电流体在磁场中移动时,流体元会跟磁力线冻结在一起,两者只能一起移动。1972 年帕克提出了磁重联加热日冕的“拓扑耗散”概念,并于1988 年提出了“微耀斑”加热日冕模型,但是,磁场是从哪里来的呢?谁也说不清楚,因此,阿尔文的晚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1],力劝人们放弃他自己发现的这个定理,这篇文章的摘要只有一句话:磁冻结和磁重联概念,既无必要又经常产生误导。实际上,磁冻结和磁重联理论是错误的[2][3],磁场没有那么多的作用。

磁场在太阳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认为太阳黑子、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现象都与磁场相关,但磁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没有人知道。本文认为:磁场不是物质,它是电场的运动效应,详情请参阅《电场与磁场的关系》

磁冻结是一种效应,是磁场的变化如同磁感线粘附在流体质元上,随流体一起运动,如同磁感线被“冻结”在了导电流体中一样。它是阿尔文在1943年提出的一个磁流体理论,但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并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为什么在太阳风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最可能的原因是:太阳风是涡旋的,而且存在净电荷,只有这样,磁场才会随流体一起运动,也就是说,磁场是流体自身的涡旋产生的,并不是从其他地方携带出来的。

磁重联也是一种猜想,它是指磁力线断开再重新连接的物理过程。我们知道:磁力线本身就是人们为了描述磁场所引入的假想线,并不实际存在,磁力线在理论上是闭合的,是不能断开的,如果磁力线是不能断开的,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重新连接了。另外,磁力线只能是从N极到S极,是不可以扭曲的,这可能也是阿尔文晚年放弃它的原因。

3.3. 温度如何定义?

温度是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但是,对于一个单独的粒子如何定义它的温度?我们的教科书中并没有答案。

引入以太后,就可以定义一个粒子的温度了:如果粒子的质量为m,相对以太的速度为v,则粒子的能量为

E= 0.5mv2,在以太中的固有频率为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定义这个粒子的温度为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k是玻尔兹曼常数。

为什么引入以太就可以定义粒子的温度呢?因为粒子的速度必须用以太作为参考系。我们知道:任何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物体本身都会产生振动,这个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就是声音,以太与空气一样,粒子在以太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振动,这个振动在以太中的传播就是电磁波。任何粒子在以太中运动时,所产生的振动频率就是它的固有频率,而且这频率可以从外部测定出来。例如:一个质子,它的质量是1.67×10-27 kg,当它以每秒100 km匀速直线运动时,它所辐射出来的电磁波频率就是2.52×1016 Hz,它的温度就是4.03×105 K。这个定义也适用于含有大量分子的气体,但相对以太的速度是方均根值,例如:如果空气的温度是300 K,则空气分子的方均根速度就是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506 m/s,最可几速度为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413 m/s,辐射最强的频率为以太与太阳风的形成= 1.87×1013 Hz。但这种定义方法对固体和液体不适用,气体分子的温度表现在平动和转动,而固体和液体的温度表现在分子或原子的振动,温度只与振动频率有关。

  1. 结论

太阳风的形成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在2500 km之下,是由于太阳内部的高温物质对流在太阳表面引起的上升气流,其表现就是色球中的针状体,其原理与地球上火龙卷类似,太阳风的强弱与它的内部对流关系密切,对流越强,太阳风也越强,在太阳活动期,强烈的对流可以引起太阳表面的爆炸,直接将气体抛入高空。第二步是在日冕层内,是色球层的上升气流所引起的、以以太为主体的涡旋,其原理与地球上的热带风暴相似,这种涡旋可以存在于距太阳表面很远的地方,其强度与质子的通量有关,质子的通量越大,涡旋越强,喷流的速度越大,只要质子的通量大于一定值,这种以太为主体的涡旋和喷流就可以形成和持续。

参考文献

[1]Alfvén H. On frozen-in field lines and field-line reconnection. J. Geophys. Res. 1976 81(22), 4019–4021.

[2] Liang Z-X, Liang Y (2015) Significance of Polarization Charges and Isomagnetic Surface in Magnetohydrodynamics. PLoS ONE 10(8): e013693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36936

[3] Liang Z-X, Liang Y (2022) Two negat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Alfvén’s theorem. PLoS ONE 17(12): e027899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78990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给TA充能
共{{data.count}}人
人已充能
三生万物奖奇点妙想

看!那是火箭撞击点?居然在月球上?

2023-5-15 8:53:07

三生万物奖奇点妙想

看,人类向宇宙发送的第一条信息,是现实中的广播纪元

2023-5-16 8:27: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