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认为,人类诞生于200多万年前,人类是由猿类生物进化而来的,在200多万年前,猿类生物生活在地球上,当时地球上还生活着很多其它凶猛的生物,猿类生物为了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于是它们选择了群居生活,群居生活不仅仅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还能够有效的抵抗外来侵略者,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频繁的交流能够使猿类的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由于猿类生物长期在一起交流,所以猿类的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最终成功进化为人类,人类从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的探索世界的奥秘,经过几千年的科技发展,现在人类已经对世界有了大概的认知。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比如说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或许人类的科技发展要倒退几百年的时间,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想要证明一个理论是对的,就必须有足够的依据和实验结果的证明,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理论,不过其中有一些理论被证明是真的,但是很多人却无法接受它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你无法接受的理论。
第一个理论——巴纳姆效应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类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人们在无法排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去算命,经常会有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目前算命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塔罗牌、抽签、生辰八字、星座属相等等,有一些算过命的朋友应该知道,一些大师们对自己的事情非常了解,而且预言的也很接近自己,难道说这些大师们真的什么都知道吗?为了解开这个奥秘,科学家们也做了很多研究,根据研究得出,能够解释这样心理现象的效应被称为是巴纳姆效应,它其实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一般人会对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测试的结果有较高的评价。
而这些描述一般都比较模糊,并且这些描述都适合大众,在很多人身上都能够看到这些影子,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心理学家福勒将人格测试的实验结果称为是巴纳姆效应,他认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比较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而事实上算命大师对每一个人所说的内容都差不多,都是一些笼统的、概括性的描述,这会让求助者认为,算命大师的水平很高,其实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我们主观的验证想法有关系,主观验证会对我们一系列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去相信这些事情的结果,所以很多人会找各种证明来说服自己,就算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说法,也能够强加在自己身上,所以很多人才会觉得,算命大师非常厉害。
第二个理论——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来自于量子力学,这个实验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量子力学的不可靠性,但是最后却成为了量子力学正确性的重要实验,薛定谔的猫大概意思是:将一只猫放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空间中,镭的衰变存在一定的几率,这个几率是百分之50,如果镭发生衰变,就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这时候毒气就会释放出来,猫就会死亡,如果镭没有发生衰变,那么就不会释放出毒气来,这时候猫就不会死亡,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的两种状态的叠加。所以猫就应该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即死又活的猫被称为是薛定谔的猫。
当时爱因斯坦在听说了薛定谔的猫之后,表示非常高兴,他给薛定谔回信道:你的猫实验说明了我们的意见完全相同,既包含了死亡的波函数不能被用来描述现实的状况,在现实世界中,猫怎么可能处于既生又死的状态呢?不过这个实验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是不同的,在2015年的时候,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成功拍摄出了光同时表现玻璃二象性的照片,底部的切片状景象展示了光线的粒子特性,顶部的景象展示了光线的波特性,这使得薛定谔的猫在微观世界中得到了多次验证,薛定谔的猫展现了量子叠加特性,并且还被运用于量子计算机中。
通过薛定谔的猫,科学家还提出了平行宇宙的观点,科学家认为,在封闭的箱子里,其实存在两种不同状态的猫,一种是活着的猫,而另一种是死亡以后的猫,当我们没有打开箱子时,那么这两个平行宇宙就会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即死又活的猫,当我们打开箱子后,由于出现了观测者,这时候另一个平行宇宙就会消失,而叠加态也会消失,此时我们只能够看到一种状态的猫,而关于平行宇宙的说法在科学界也有很多种,科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外面应该还存在其它的宇宙,不同的宇宙所蕴含的规律都是不同的,不过在某种情况下,平行宇宙也会出现重叠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是叠加态,目前科学家也在积极的研究平行宇宙的奥秘。
虽然很多人不相信这种事情是真的,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虽然目前它只能够发生在微观世界中,但是微观世界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宏观世界就是由众多微观世界组成的,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说不定我们能够发现更多微观世界的秘密。
第三个理论——引力加速理论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比萨斜塔的实验,在1590年的时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一次落体实验,用两个重量相差十倍的铁球从高度54.5米的比萨斜塔上面同时下坠,最后发现这两个铁球竟然同时落地,这个实验,推翻了2000多年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论断——物体下坠的速度与自身重量成正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轻的物体下坠的速度要比重的物体下坠的速度慢,这是因为阻力的缘故,为此,科学家做了很多实验,科学家在真空的环境中,将羽毛和苹果同时落下,最终发现,两个物体是同时坠落地面的,这说明地球引力对于任何物质都是一样的,在正常环境中,因为空气阻力和物体的空气接触面、空气速度、以及物体自身形状有关系,所以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大质量的物质收到的空气阻力要比小质量的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
第四个理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被称为是责任分散效应,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当发生某一件事情时,单个人的责任感更强,而集体中的个人责任感最弱,比如说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如果周围只有你一个人,那么你会尽可能的去扶起这个老人,但是如果你周围有很多人都没有行动,那么这时候你也不会上前去扶老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责任分散之后,没有人愿意承担,因为会有人去做,用不到自己,除此之外也会产生从众效应,看到别人无动于衷,自己为什么要先行动呢?等别人都行动了,自己再开始行动也不迟,而且这时候人的比较心理也会作祟。
只要有旁人在场,人类就会开始评估自己的行为,并将自己和他人比较,生怕自己会多付出一些,比如说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将一件事情交给你一个人去处理,相信很多人都能够完成,只不过有一些人能够完成的很好,而有一些人完成的不好,但是如果这件事情交给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去处理的时候,最后你会发现,这件事情根本没有人去做,因为每个人会觉得,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的,毕竟这件事情又不是交给我一个人去完成,最终科学家得出,当很多人在场的时候,责任就会分散,这会使得很多人产生别人去做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高。
而且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科学家认识到这种效应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在1964年的时候,美国纽约公园发生了一起命案,当时轰动了整个美国,引起轰动的并不是死者,而是现场38位旁观者,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报警,按理来说,报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但就是因为旁观者效应,所以导致没有一个人报警,之后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在集体活动中,个人责任感都会降低。
第五个理论——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非常直观的体现了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之间的差异,而且表示非常简单,不确定性原理的核心人物是海森堡,其最核心的观点是不存在一个确定的量子,那么什么叫确定的量子呢?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篮球,只要我们轻轻一扔,它就会飞得很远,而这符合因果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量子的初始值,比如说它的速度,它的距离,都是能够计算出来的,在很多物理学家眼中,过去和将来是没有区别的,因为都能够通过科学计算出来,而不确定性就打破了这个观点,简单来说,如果你向前扔篮球,而篮球居然到了你身后,这是不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其实测不准原理是海森堡认为电子是一种粒子,又是可以描述为一种波的粒子,简单来说就是,你无法同时确定一个物体的精确位置和它的精确速率,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物体的确切位置和确切速度都是没有意义的,现在我们知道,除了电子和光子,其它所有微观粒子的运动都是非常诡异的,我们不能够准确的同时测量出它们的位置和动量信息,不得已采取概率的形式描述它们的运动规律,这是微观世界粒子的本质属性,那么为什么我们无法同时测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呢?根据研究得出,如果有一个电子,你想要测量它的位置就需要用光子或者其它粒子去撞击它。
你想要把电子的位置测量的越精准,那么就需要使用的波长越短的光,因为波太长就会直接绕过去,而光的波长越短能量就越高,这会使得将电子撞飞,这样电力的动量就更加不确定了,简单来说就是你越是想要测准电子的位置,就会对它产生更大的干扰,所以科学家认为,我们无法同时确定电子的位置和动量,这就是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和现在的经典力学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一些相信经典力学的科学家来说,不确定性原理无疑是颠覆人类科学的一种理论,因为在我们的经典力学中,任何物质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都是能够计算出来的。
比如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自转,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计算出地球自转的速度、倾角等等,还能够计算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地球和太阳的运动,但是通过公式,我们能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就是经典力学的魅力,在经典力学中,过去和将来是一样的,都能够计算出来,比如说彗星多少年后经过地球,太阳多少年后灭亡等等,而在微观世界中,这些就被打破了,虽然目前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被称为是科学界的两大支柱,但是这两个学派却无法融合在一起,这说明在我们的世界中,一定存在人类还没有发现的奥秘,否则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目前科学家也在积极的研究当中。
内容由奇点天文收集整理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