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与欺诈之海:英国南海泡沫
十八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极为蓬勃发展的时代,在这短短百年欧洲社会仿佛释放了千年以来中世纪所积攒的全部力量。大航海带来无尽的财富与机遇,宗教的改革带来思想的解放,科学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变革。而古典时期的三大金融泡沫的最后一场,正在慢慢孕育,缓缓吸收这大环境所带来的养分,以期再次带给人们沉重的打击。
大航海时代
十八世纪的英国在商业上击败了荷兰,在海外殖民地上与法国、西班牙等强国相互竞争,而在其内部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从王权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转轨。此时的英国日后成为的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已经略有几分气象了。
但是这一切的背后,英国政府却面临着法国一样的难题——高额的国家债务。面对这一问题,法国服用了约翰·劳的治病毒方,酿成了严重的密西西比河泡沫。而一海之隔的英国也在近乎同一时期(两者发生的时间都在十八世纪初)诞生了另外一场严重的金融泡沫:“南海泡沫”
两次金融危机表面有着极高的相似性,但是在一些节点上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如果说密西西比河泡沫是一方失败的财政毒药,那么南海泡沫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宏大诈骗,其中的主要参演者是腐败、贪婪、狂热和欺诈。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政坛上主要活跃的政党分别是辉格党和托利党,双方奋力争夺政治大权。1701年的乔治一世上位,但是这位来自欧洲大陆的汉诺威选侯的母语是德语,到了英国后只能通过法语与他的内阁交流。当时执掌内阁的辉格党成功借机进一步架空了乔治一世。连他的首相沃尔波尔也曾高兴地对一位亲信说:“我用蹩脚的拉丁语和可口的混合甜酒控制了乔治。”这使得乔治一世对辉格党并无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托利党机会。
罗伯特·哈雷
十八世纪初期托利党上台,面对严重的国家债务问题并且要对抗由辉格党控制的英格兰银行,借鉴商人约翰·布伦特(John Blunt)的建议,财务大臣罗伯特·哈雷(Robert Harley)向议会提议建立南海公司以转换和偿清国债。
具体办法是: 建立南海公司并授予其从事南海(即南美洲)贸易的垄断权;将 9,471,325 英镑的国债转换为南海公司股票,并由政府支付 6% 的利息;同时,政府以葡萄酒、醋、烟草、东印度公司的货物、丝织品、鲸须及其他商品的关税作为担保,《南海法案》很快在两院通过并签署生效。1711 年 9 月哈雷得到了王室宪章,组建南海公司并任第一任总裁。南海方案的提议者布伦特则成为了公司董事,其后又进而成为造就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做法是:将国债转换为等额的南海公司股票,每股面值 100 英镑。
在这一点上南海公司像极了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同样是以国家来作为背书,同样是以殖民地地区的经济利益来作为公司的发展预期,同样是以为解决国家债务而设立。不过这也是当时欧洲政治结构所带来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无法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获取资金偿还国家债务的同时(税收将产生在土地利益集团的头上,而他们又是议会的主要把控者),外部战争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那么利用商业手段将债务化解和消释就显得极为诱人。但是实际上债务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不会消失,就像炼金术的等价交换一样,庞大的债务只是转化成了潜在的巨大风险。
与密西西比河公司一样,南海公司采取方法也是债转股,这其实就是将政府高额的国债转换成公司的股份,原有的债权人与国家的债务关系解除,成为了新建立公司的股东,而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独和政府具有债务关系。一般来说这样并无法使得政府的债务消失,不过却能大幅减小政府花在整理和处理各种复杂债务上的花费。并以减小政府债务压力为条件来获取各种商业特权。在某些角度上,这是种非常合适的处理政府债务的方法,但是贪婪和狂热总是帮助人们扩大风险,甚至牺牲自己的好帮手!
作者:自控力
审核:观复·钧天
APC编辑部科普组
科普平台:https://jq.qq.com/?_wv=1027&k=BCtwKu2W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
棒(⑉°з°)-♡
赞👍😙
经济科普文
是的,这是【金融危机】系列第四期,第三期可以在我的主页看喔,再往前前两期的话可以去咱微信公众号“APC科学联盟”看哈,感谢您的支持Q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