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引力·电磁振荡传播的空间媒质——以太结构

热帖

宇宙研究网站长  吴东敏

我们的太阳,日以继夜地燃烧着,它主要是氢的热核聚变反应。

在“二粒三构”理论中,构成任何元素的质子中子与电子皆由许多极小的D粒子(光粒子)和M粒子(以太粒子)组合而成。太阳的核反应生成氦元素和其它重物质向太阳内部沉降以外,同时还有约每秒400万吨质子中子电子,碰撞分解成D粒子和M粒子,以光辐射和太阳风两种形式向外太空抛洒物质输出能量。在厚度约500KM的光球层内侧,聚集了大量携带负电的D粒子,它们在巨大的负电斥力下,被迫排列成无数条光子链,穿过色球层和日冕层以约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向外太空辐射。同时,大量的M粒子也从光球层D粒子的缝隙中挤向色球层到日冕层,从冕洞中以泡沫球的形式吹出来。同时出来的还有大量未入列的D粒子,并夹带着部分游离的电子,质子,氦核,它们共同构成持续太阳风。部分质子和电子复合成氢气,氦核和电子复合成氦气,它们构成太阳的大气层。未入列的大量D粒子吸附M粒子后,产生大量的正微子和中微子。以太泡沫和正微子中微子的混合物质,是持续性太阳风的主要成分。太阳风约以每秒800-1000km的速度,扩散到整个太阳系的所有空间中。

一、D粒子和M粒子的性质与以太泡沫的形成

 电子的内部由许多携带负电的D粒子通过更小的携带正电的M粒子粘合而成,万有引力与库仑引力把它们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呈球体状。D粒子的质量可以由著名的康普顿散射实验(电子对X光子的散射)进行估测,表明X射线包含的光粒子质量与电子的质量行为相当,它们的质量处于相同或相近的数量级范围。较为精确的计算可用

E=mc^2

与E=hν来完成。M粒子的尺度是D粒子尺度的1%-0.1%范围,选取0.4%进行核对,与电子,正电子,质子,中子的质量,电荷,结构尺度等方面综合考量,接近相符。可以近似得到D粒子和M粒子的质量,电量,直径,体积,密度等方面的数值。在我的文章《电子与正电子的内部结构——暗物质之谜》中已经说明。

粒子参数估算值:

\mathrm{半径}1.8245\times10^{-23}米,


\mathrm{电量}-1.2966\times10^{-39}\mathrm{库仑},
\mathrm{体积}2.5438\times10^{-68}\mathrm{立方米},
\mathrm{质量}7.373\times10^{-51}\mathrm{公斤},

自旋角速度与电子相同。

粒子参数估算值:

\mathrm{半径}0.7298\times10^{-25}米,
\mathrm{体积}1.628\times10^{-75}\mathrm{立方米},
\mathrm{质量}4.718\times10^{-58}\mathrm{公斤},

携带极微量的正电荷,荷质比很小,不自旋。两个M粒子相接触,其万有引力略大于库仑斥力,具有极其微小的引力,一个以太粒子可在另一个以太粒子的表面滑动。

D粒子的质量大约是M粒子质量的

1.5627\times10^7倍

D粒子与M粒子具有极高密度,极高硬度,完全刚性(弹性=0),不能创生,不能消灭,不可再分,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是构成宇宙一切物质及其结构的基本材料。

2011年,作者初版《宇宙的真谛》一书中强调,质量的自聚性和能量的离散性是物质的基本特性,是宇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是宇宙中基本物质结构形成与不断运动变化的力量源泉。自聚性和离散性的度量,可以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静电力定律来描述。

两个M粒子接触时,显示极微小的引力,第三个M粒子与其中一个M粒子接触时,它们三个不会排成品字型,而是一字型。从两侧过来的M粒子与一字型接触,会使一字型不断加长成为一条链条;这一点很重要,说明质量相聚时,它们的能量(电荷)必须离散的越远,或者说能量的离散度越大。除了以太的链状结构,其它如,网状结构,环状结构,片状结构,泡沫球状结构的形成,其原理是相同的。链长了变为环结构,网结构变为片结构,片结构变为环球结构。对于许多M粒子在一起时,形成一个像肥皂泡一样的以太泡沫球,其能量(电荷)的分散度最大。

二、以太泡沫球的性质与空间中的以太结构

在星系空间内,M粒子丰富,通常呈现泡沫球结构为主。虽然以太粒子具有完全刚性,但以太泡沫球具有极其微小的弹性。因为一个以太粒子可以在另一以太粒子表面滑动,所以,以太粒子球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变成椭球状。根据能量的离散性,椭球状的粒子球有自动恢复成完全球形的功能。

以太泡沫球的尺度大小,通常应该在1皮米到10毫米范围左右。这是根据空间的平均密度,光波的频率光速等指标反推出来的估计值。泡沫球的尺度范围约与频率

10^{12}-10^{21}Hz

范围的光波相适应。如果泡沫球的尺度达到10毫米,则空间的平均密度约为

1.3\times10^{-8}克/\mathrm{立方厘米}

其真空度已经相当高。恒星际空间中的泡沫球尺度会大于10毫米,空间的真空度会更高。

由于太阳风中的M粒子富裕充足,正微子的数量会占85%以上,中微子的数量应少于15%,太阳风扩散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粒子之间的碰撞,两种微子表面可能失去一些M粒子,使之变成携带负电的负微子,又如光辐射被云彩吸收以后,D粒子吸收空间中的M粒子可转变成为负微子,故其数量比例应少于1%,三种微子的尺度均为

10^{-22}-10^{-23}

数量级范围。由于荷质比很小,三种粒子不自旋,只能作无规则的振动,相互之间维持一定数量比例的动态平衡。正微子在空间中的分布密度,由太阳到地球逐步递减,构成电性指向地球的空间电场。

各种大小不同的以太泡沫球互相粘连,同时携带着各类微子,充满了整个空间,构成一块平均密度非常小体积非常巨大的连续物质。这块巨大的连续物质——以太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平均密度非常小,经估算,比空气的密度小十万倍及以上。

2、刚性非常大,几乎没有弹性。因为泡沫球壁是互相直接接触连接的,没有间隙。自然界最硬的金刚石结构与其相比,碳原子之间的间隙,再加碳原子之内与碳核之间的间隙,与碳核直径相比,相当大。说明以太泡沫球的弹性比自然界最硬的金刚石的弹性还要小几个数量级。

3、泡沫球很脆,容易破裂。D粒子质量是M粒子质量的1500万倍,D粒子与M粒子球相撞,不费吹灰之力,泡沫球就破裂了。

4、泡沫生成的速度非常快。D粒子或三种微子,在以太结构中振动或运动,其周边的泡沫即刻破裂成较小的大小尺度不相等的许多泡沫球,整个过程几乎不须要时间。粒子的每一次振动或运动都会对以太结构产生一次振动。

因此,以太泡沫结构是平均密度非常小,刚性非常大,非常容易破裂而且生成速度非常快的连续物质结构,它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

三、光传播的媒质——以太结构

   近代科学400余年以来,直到今天,光的本质本性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光是粒子还是波?形成了两大学术派系。17世纪,光的“波动说”以胡克,惠更斯为代表占主流地位,光在以太中传播。18世纪,光的“微粒说”以牛顿及其弟子为代表占学术主流。19世纪,以菲涅尔,麦克斯韦为代表,光的“波动说”又重新成为主流学术地位。20世纪,爱因斯坦认为光的本质是粒子,提出“光量子”概念,认为讨论以太存不存在的问题是多余的,光传播不须要以太,光的“微粒说”又占了上风,历时100年有余。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是100年反复一次。

透过现象看本质,也非易事。光现象有:光的发射(光源)和传播,有直射,反射,折射,透射,色散,吸收,干涉,衍射,散射,偏振……,光源的种类非常多,不胜枚举。光效应有:各种光电和电光效应,各种磁光和光磁效应,还有光的热效应。不计其数次的观测和实验,表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表达的是光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波粒和粒波之间可以转换吗?前辈科学家用数学方程来描述粒子的状态,然而,这种描述的可信度并不高,因为它不能揭示光的物理本质。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发现正电子。1928-1932年各类加速器开始出现。1961年,对撞机首次进行正负电子对撞实验。对撞实验的结果只产生高亮度光,以太产物不可能被观测到。因为上述观测和实验,作者本人从建立电子内部结构模型开始,在梳理近代400年科学体系的乱麻堆里抽出了第一根头绪,然后,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层层展开,其顺序是:电子内部结构模型,电磁以太模型(正微子,中微子,负微子),正电子模型,各种光子模型,电子外部结构模型,质子模型,中子模型,质子外部模型,中子外部模型,空间中的以太结构模型,光,电,磁,热,场,波的物理本质,各种天体星云的结构。形成了完整的两种基本粒子三种基本结构(简称“二粒三构”)理论。

作者从平面镜对太阳光的反射实验观察中,经分析研判后得出结论:光粒子必须携带负电。光粒子之间的负电斥力是光辐射的动力。一大堆光粒子(光源),在静电力的驱动下,克服空间中以太结构的阻力,排列成光子链的形式向外部辐射。光子链中,第二个粒子沿着第一个粒子的路径走,第三个粒子沿着第二个粒子的路径走,第四个沿着第三个走……,这样的路径阻力最小,因为前面的粒子刚过去,以太泡沫还没完全复合。每过去一个粒子,对以太泡沫撞击一次,以太结构会发生一次振动。每秒钟发射的粒子数,就是以太泡沫结构的振动次数,振动向空间以太结构传播,形成光波。振动次数就是光波的频率,粒子之间的距离就是波长。光子链前进方向与以太泡沫结构的振动方向垂直,所以光波是横波。

光的波动性的大小与光粒子对以太结构的撞击烈度大小成正比,光的波长越短,以太结构的复合程度较小,而且,撞击接触的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撞击烈度较小。光的波长越长,以太结构的复合程度较大而且撞击接触的持续时间较长,故撞击烈度较大。所以,X射线,伽马射线的波动性较小,可见光,红外线的波动性较大。撞击接触的时间间隔,以中紫外线(波长300纳米)为例,经计算,撞击接触时间(t=λ/v)为

10^{-15}秒(1\mathrm{飞秒}),

以中红外线(波长30000纳米)为例,经计算,撞击接触时间间隔为

10^{-13}秒(100\mathrm{飞秒})。

光的波动性的大小约与光的波长的平方成正比。   

通常的光源发光,会有多条光子链向多个方向发射,光源周围各个方向的以太泡沫大小不同,阻力不一样,因此,各条光子链的光粒子间距(即波长)可以不同,即一个光源可以同时发出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以太结构中传播。

对于任何发光光源,光子链都必须在以太结构中传播。离开以太结构,光子链结构就会散架,形成光粒子群或粒子团,因此会失去辐射能力。科学家曾观测到射入非常遥远的宇宙空洞的光突然寂灭,是因为宇宙空洞中缺乏以太结构。以太结构是支持光子链传播的媒质,不可以缺少。

光子链为什么能够在以太结构中长时间长距离传播?光子链中光粒子之间存在着负电斥力,前头的光粒子是被后面的光粒子推着走的。光子链在以太结构中传播的动力等于光源的静电斥力加上每个光粒子斥力的总和,因此,光子链越长,传播的总动力越大。所以,光子链能够在以太结构中长时间长距离传播。直至光源聚集的光粒子消耗将尽时,光子链才开始散架。

光子链传播途中遇到各种各样花样多端的不同结构形态的障碍物时,光粒子运动方向发生复杂变化,相关的以太结构的波动行为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多条光子链在传播途中,光粒子之间由于电性斥力不会发生碰撞,但光子链传播过程引起的以太结构波动会发生碰撞,可观测到各种十分复杂的光现象。但万变不离其宗,光的本质是十分简单的。

四、万有引力的空间媒质——以太结构

以太结构是光传播的媒质,也是万有引力传播的空间媒质。空间中任何有质量的物质之间存在万有引力,这种引力须通过空间媒质来传递。不须要空间媒质传递的超距作用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哲学,因此,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反对超距作用。400年前的近代科学始祖笛卡尔首先提出空间中必须到处存在着以太物质,它是传递地球月亮之间引力的空间媒质,并用它来解释海水的潮汐现象。由于建立的许多以太模型都有各种缺陷,加上人类又无法探测到以太的存在,所以牛顿的弟子认为,以太并不存在。

如果没有以太,会带来更多更难的物理现象无法合理地得到解释,使近代物理的许多问题长期徘徊在各种纷争之中。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去理解和定量计算物理问题,应在物理问题的定性分析之后,定性在前,定量在后,不能颠倒。否则,会把物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以太的泡沫体结构,把宇宙中所有物质和物质系统连系在一起。包括微观粒子和宏观天体。处于绝对零度以上,游离的中微子,正微子,负微子通常处于无规则的热振动之中。它们不断撞击着自己周边的以太泡沫体结构,使泡沫球不断的破裂又不断的重生。由于各种微子的质量很小,间距较大,故万有引力很小,又有泡沫球破裂及生成运动的阻隔,所以,微子之间引力碰撞的机会并不多。

如果能使许多微子朝着某个方向高速运动,则无规则振动减小,粒子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由于万有引力会使微子发生接触碰撞。如中微子振荡实验,从核裂变反应堆或大型强子对撞机出来的高速中微子束流,在数十或数百公里长基线运行下,聚合成较大的中微子。

如果某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发生高速自旋,会牵动周边以太结构和三种微子一起旋转,众多的微子会排列成一层层紧密的同心圆环,圆环之间具有很强很大的万有引力,这时候的万有引力就是磁力,磁力线的方向与圆环垂直。磁力的大小可以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来。所以,中微子,正微子,负微子就是前辈科学家称谓的电磁以太,三种微子的有序运动或转动,形成磁场,磁力的本质是万有引力。类比之下,以太粒子可以称为光以太或引力以太。所有的以太物质粒子都属于暗物质。

在地月系统中,月球在白道平面上绕地球转动,转动的离心力使地月之间的以太泡沫球拉长略呈椭球形,而被拉长的椭球形泡沫有自动收缩成球形的功能,使地月之间不会因离心力而分开,泡沫球是地月之间传递万有引力的媒质。

由于地球月球的自转,连接它们之间的以太泡沫链会产生一收一放的不断更新,表现为地月之间潮汐力对海水的吸引和释放不断变化。同时由于太阳与月球位置及距离的变化和地轴的岁差章动等原因,会使地球各地出现不同的但有周期性变化的潮汐现象。

五、电磁振荡传播的空间媒质——以太结构

无线电通信的发明是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到20世纪,无线电传输的信息有声音,文字,数据,图像等。无线电通信有12个频段,但通常有,甚低频(VLF),低频(LF),中频(MF),高频(HF),甚高频(VHF),特高频(UHF),频率在3kHz-3GHz范围。

导电良好的金属,有银,铜,铝等,通常呈晶体结构。金属原子外空间常有自由电子在流动。中微子可以自由地穿越金属导线。正微子能随便地进入导线,但不能随便地出去,因为受金属晶体空间电子负电场的吸附。负微子因为携带负电,受晶体空间负电场的排斥,所以很难进入导体。故此,导线内部及导线表面的正微子浓度较高。正微子在导线中流动形成电流。几乎所有的电流效应,有热效应,磁效应,光效应,都是正微子的贡献。原子核对电子有一定的束缚力,所以电子在导线中流速很慢,除了某些电化学效应以外,电子主要是提供金属导体和半导体材料中(N型硅片)的空间负电环境。原子核对正微子无束缚力,所以正微子在导线中流速很快,电流的有效物质是正微子在起实质作用。许多正微子的存在,就像一团气体,存在于金属导体之中。

在闭合的电路中,某一点的正微子浓度越高,表示这一点的电位越高。正微子气体向低电位扩散形成电流。人类99% 以上的电源来自传统的机械式同步发电设备。发电的原理,就是使导线两端造成正微子气体有较大的浓度差,形成电压。

由电容器和电感线圈并联而成的高频电磁振荡回路,由于电容电感的不断充电放电,正微子气体在回路里往复流动,使电容或电感的两端的电位不断周期性地变化。如果把一端用导线连接到高高直立的圆柱体天线上,振荡回路的电位变化会立即传递到天线。当电位升高时,正微子气体快速流向天线,在天线的表面各处都会有部分正微子气体逸出,对周围的以太结构进行一次冲击,使以太结构发生一次振动。当电位降低时,天线的正微子气体倒流到振荡回路,此时,快速回流的正微子气体又一次从天线表面各处逸出,又一次对周围的以太结构进行冲击,使以太结构又发生一次振动。发射天线周围的以太结构的振动,会通过连续的以太结构向空间传播。由于振动的频率很高,形成的高频等幅波在以太结构中传播的能量损失较小。以太波到达非常远的接收天线内,非常微弱的以太波动能,能使接收天线内的正微子气体发生微扰,因而使接收谐振回路的电位发生微小的变化。接收机对微小的电信号进行选频,高放,检波,可以把调制到发射端高频信号中的音视频信号解调出来。所以,我们通常认为的电磁波实际上是机械振动的以太波。当然,为了好的发射与接收效果,发射与接收天线振子的形状和尺度很有考究,还有回路接地等等。

无线电通信,是把音视频等信息的电信号,用调幅或调频的方式调制到高频振荡的电信号中,在振荡回路的电感线圈表面,或者通过天线,使以太结构产生连续的机械波动,向空间传递。在接收端,微弱的以太结构的机械波动,对接收天线或高频头或调谐回路中的电位(正微子气体浓度)发生扰动,把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经选频,放大,鉴频或检波等过程,重新获取人们需要的音视频信息。

正微子气体从导线或圆柱体天线表面各处外逸,形成无数条正微子流向空间扩散而慢慢消失。正微子形成的磁性,再也无法变成电或磁继续传递下去,因为它没有继续向外部空间传播的物质基础。只有部分正微子回流到导线的现象表明导线有很小的自感现象,产生微小的自感电动势。电是物质粒子的一种特性,磁是许多物质粒子有序运动产生的物质现象。电与磁的本质完全不同。

如果前辈科学家法拉第(1791-1867年)能活到汤姆逊(1856-1940年)发现电子,安德森(1905-1991年)发现正电子以后,再活到20世纪60年代。时间只差100周年。那就不需要本文作者多此一举了。

纪念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纪念伟大的近代科学始祖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

愿人类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受曲折,阔步向前!

 2020,10,30   于中国嘉兴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给TA充能
共{{data.count}}人
人已充能
入围博克体计划奇点妙想

奇点天文《博克体计划》2020年10月创作者激励名单公布

2020-11-1 11:00:44

入围博克体计划奇点妙想宇宙之谜

硼、沙子、切尔诺贝利

2020-11-3 20:34:31

12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吴东敏

    人类最前沿的显微技术设备是电子隧道显微镜,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是这方面技术称得上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目前能直接观测到的尺度是0.1纳米,这是一个原子的尺度。比原子小1万倍的原子核尺度,是用散射实验,探测出来的。比原子核更小的粒子,科学家目前尚无法去探测它们的尺度大小。电子的经典半径,质量,电荷是推算出来的。
    以太存不存在的问题,已经争论了400年,每100年反复一次。以太粒子的尺度非常小。它的质量,尺度,密度。可以用电子的内部结构模型推算出来。

  2. 糊涂笑大米

    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3. 小露西西

    科学要求一切人不是别有用心而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以便领受冷静的知识的沉甸甸的十字勋章这个奖赏。

  4. 托妹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5. 烧鹅负责

    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

  6. 由贵瑛里

    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

  7. 不亦乐乎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8. 白开水飞快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9. 清新与小白菜

    科学家不创造任何东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现成的隐藏着的真实;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

  10. 美女酷炫

    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

  11. 月饼单纯

    社会主义是科学和文化的社会。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之无愧的成员;应当努力地和好好地学习;获得很多的知识。

  12. 难过踢硬币

    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惟一目的就是真理。

  13. 奇点天文网-投稿有现金

    收藏《光· 引力·电磁振荡传播的空间媒质——以太结构》文章

  14. 奇点天文网-投稿有现金

    点赞《光· 引力·电磁振荡传播的空间媒质——以太结构》文章

  15. 天文萌新

    有人说以太不存在,怎么说

  16. 迷雾

    😏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