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和地球怎么来的?可能源自一颗巨型恒星的气泡
距离地球7100光年气泡星云NGC7635就是一颗沃尔夫 – 瑞叶型恒星的产物
尽管人类对宇宙已经有不少了不起的探索和发现,但科学家至今仍不确定太阳系究竟如何起源的。
在最近的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克莱姆森大学的天文学家提出一个新理论,认为太阳系诞生自一颗沃尔夫 – 瑞叶型恒星。这颗恒星周围存在一个巨大气泡,大量气体和尘埃构成了致密壳层由,太阳系就诞生于其中。
通常的理论认为,几十亿年前,太阳系开始在一颗超新星附近形成。但新的理论认为,太阳系诞生自一颗比太阳大40-50倍的沃尔夫 – 瑞叶型恒星。这类恒星温度很高,以极高的速度抛射外层气体,形成恒星风。由于不断的剥离物质,它吹出的恒星风就使周围的物质形成了一个致密的壳层,即所谓的“沃尔夫 – 瑞叶气泡”。
芝加哥大学的Nicolas Dauphas教授解释说:“沃尔夫 – 瑞叶气泡的壳层是孕育恒星的绝佳场所,气体和尘埃被困与此,能够聚拢成恒星。”Dauphas教授的团队估计,所有类似太阳的恒星中,有1%~16%都可以在类似的恒星托儿所中形成。
太阳系早期残损的流星体显示,当时应该含有大量的铝-26。后续的研究还显示,早期太阳系不存在铁-60。于是问题来了,既然超新星爆发能产生上面提及的两种元素,但为何太阳系内只有铝-26?这也是也是太阳系超新星起源说存在矛盾的一个地方。
正因如此,Dauphas教授的团队想到了沃尔夫 – 瑞叶型恒星,它能产生大量的铝-26,而没有铁-60。根据他们的理论,沃尔夫 – 瑞叶型恒星抛射出的铝-26依靠恒星周围的尘埃颗粒上向外传播。这些颗粒有足够的冲击力冲击沃尔夫 – 瑞叶气泡壳层的一侧。大部分颗粒在这粉身碎骨,但携带的铝-26被留在了壳层内。最终,当部分壳层因重力向内坍塌,从而形成我们的太阳系。
那颗巨大的沃尔夫 – 瑞叶型恒星去哪了呢?它的生命早就结束,以超新星爆发或坍缩成为黑洞的方式。如果它坍缩成为黑洞,可能产生极少的铁-60,如果是超新星爆发,爆发过程能够生成铁-60,但这些元素可能没有穿透壳层或者分布极不均衡。(dogstar)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