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要素_宇宙重构
结构即要素的作用关系要素源于差异众妙之门什么是无无结构事物水链分裂机会哭的白柳树徐志摩的诗
结,是指绳子柑互连结或自相缠结的状态或位置;构,原指木棍相互勾连在一起的状态。因此,“结构”指的是物体自身之间的某种状态,或物体相互之间的某种状态;不过,这种状态是在人的参与下才出现的。例如结绳记事的绳结、编织渔网和猎网的绳结,四根木头搭成的井架、许多根木头搭成的圆形房屋的骨架。
今天,“结构”一词的含义已经大大地扩展开来,任何物体的状态都可以称之为结构,我们可以讨论多个物体相互之间的结构,也可以讨论一个物体本身的结构;而“多个物体”有时又可以视为一个物体。例如九大行星和太阳便可以做为一个整体的太阳系;至于一个物体有其本身的结构,实际上是将该物体视为由多种要素所组成,例如我们将水分子视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组成。
这样,结构可以描述成“要素的作用关系”,“要素”小到可以比原子还小,大到可以比太阳系还大;它们是事物中彼此有区别的部分,这种区别可以是成分的不同、位置的差距、时间的前后。总之,识别一个要素,取决于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差异。显然,这也是一种同义反复,即我们要用一种要素的存在来证明另一种要素的存在。
如果说结构起源于要素,要素起源于差异,那么差异又是如何起源的呢?答案只有两种。其一是天然存在的,其二是起源于无差异事物。这已经涉及到宇宙起源的问题。
2500 多年前,老子第一次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天下万事万物都起源于有结构的东西,有结构的东西则源于无结构的东西;无结构的东西构成了宇宙的原始,有结构的东西构成了万事万物;所谓无结构的东西和有结构的东西,它们有着共同的来源,可以称之为“玄”;搞清楚什么是玄,及其转化(无结构与有结构可以相互转化),便打开了宇宙奥秘的大门。
我们不大清楚,爱因斯坦在本世纪初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是否读过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在本质上也是一部相对论著作,只是缺少定量的描述。 事实上,爱因斯坦所说的质量,正是一切有结构事物的最基本的性质,他所说的能量则相当于无结构的事物;有结构事物和无结构事物之间的关系,被概括为质能转换公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E= mc2)。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困难、一个矛盾、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无法搞清楚什么是“无”。在日常生活中,有和无是相对而言的,无即“没有”;例如,你没有汽车,意思只是说你不拥有或占有汽车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而不是说汽车是虚无的。但是,在哲学思辨中,有和无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有,比较容易理解,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日月繁星,山川草木,在我们之前已经存在,在我们之后仍将存在;也就是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官和思维而存在着,而且它可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和思维。
无,则一言难尽。它可以是虚无、一无所有、什么也不是、无所谓是不是、空洞无物;早期的科学家以为将密封容器里的空气抽干净,便可以获得“真空”,其实这种真空里仍然有物质存在,例如引力场或中微子(真正的密封容器恐怕是不存在的)。其实,这种“无”的观念,是一种纯思辨的产物,是将人类关于对称的思想扩展到物质本身上,以为只要有“有”,便一定也有其对称物“无”;其根源在于,人们误以为凡是“有”,便必定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果宇宙没有“无”,那么“有”便会把宇宙挤得满满的,一切事物便无法运动,也就谈不上变化与发展了。
如果不存在虚无,那么“无”便是“有”的一种特殊形态,也就是说只有当“无”转换成“有”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知道它的存在,这又是一种同义反复。这种转换用现代科学词汇来说即“真空激发”,从“真空”中产生出有结构的东西来。老子所说的无中生有,我们所说的无结构事物,都是将“无”理解成为“有”的一种特殊状态。看来,我们对无结构的认识有待于它转变为有结构之后,那么无结构的事物是否都能转变为有结构的事物?这是一个无法验证的问题,说来话长,好在我们后面还有机会深入地探讨这些玄妙的问题,这里便就此打住,并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概括为: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思维难题是如何对无结构进行思维,因为思维的实质即对存在的重构;如果思维是一种精神的话,那么它便是一种“无”,于是又出现一种同义反复:存在的无结构形式产生有结构的物体,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最终有结构物体又在用“无”(思维形式)重构“存在”,这就是我们的宇宙。所谓理解,就是一种重构,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无结构,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重构它;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时间的本质,那也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尚不能重构时间。因此,在讨论具体的结构时,我们实际上是谈的人对物体结构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有结构和无结构实质是人视有结构与人视无结构。
在古人眼里,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是连续的弥漫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古人把风视为无结构的基本元素。我们今天知道,风是气体分子的一种运动方式(声音则是气体分子的另一种运动方式),气体分子包括氧分子、氮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等,因此风是有结构的物体。由于水有一定的体积,它摸得着看得见,人们很古以来就把水视为有结构的物体,只是不大清楚水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今 天,许多人都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可以相对移动,水分子又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但是,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状态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们就不大清楚了。
天灵灵、地灵灵,一个披头散发的巫婆,口中念念有同,不慌不忙却又神秘地将一张上面画着符箓的黄纸用火烧成灰,然后将灰放入盛着水的粗瓷碗里,略加搅拌,便以不容怀疑的口气命令病人将水喝下去。据说这种水可以治百病。当然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这种巫术了。
但是,在上述巫术中,隐含着一种观念,即普通的水可以变成治病的水,也就是说水的结构是可以转变的(这里不谈水溶液中其他物质的作用),某些实验表明,气功师发出的外气(到目前为止,外气或■,仍然是一种未知结构物或无结构物),似乎可以改变水(实验中是自来水)的某种性质或导致水分子结构的变化。目前市场上出售磁化杯、水笼头磁化器,据说饮用水经过磁化处理后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看来磁场也可以改变水分子的结构状态。
亚美尼亚的科学家则研制出一种“水链分裂机”,其内部的“磨盘”在电能的驱动下以极高的速度运转,像磨面粉一样地磨水,其作用是切断并分裂水分子之间的链状结构。据说经过这种方法处理过的水,可以促进生命细胞的新陈代谢,用它浸种浇地有助于植物发育,用这种活水养蛙,蛙的生长速度比在普通水中高两倍半。原来,水溶液若在漫长的岁月中静止不动,其中的水分子相互间会逐渐形成链状结构,这种链状结构不断扩大和延长,水的活力就会减退而成为衰老之水,俗话所说的“死水”可能正是指这种现象;若这种衰老之水进入生命体内,会减缓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可见水的结构有许多讲究,我们对它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
中医讲究经络穴位,在中医大夫的眼里,人的身体上存在着经络结构和穴位结构。但是,西医却不大愿意承认人身体上存在这类结构。因为西医大夫用解剖手段没有找到这些特殊的结构。可见,同一样事物,有人视之为有结构,有人视之为无结构;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的思维存在着某种定势,他们看到的东西只是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他们没有想到的东西往往视而不见,这样他们原本能够看到的东西却没有能够看到;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构着部分的宇宙或宇宙事物的某一部分。一句话,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1991 年清明谷雨时节,云南会泽县金钟乡的数百名公民,会聚在几棵白柳树的周围,静悄悄地倾听着白柳树发出的哭声,那哭声十分凄惨,有如没娘的孩儿在哭泣。树的主人非常恐惧,因为他的孩子出门经商两年多无任何消息,于是认为白柳树正在传递着不幸的消息。看来,树的主人或许还有其他人,相信白柳树具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发出哭声的功能,而哭声又在传递着什么信息。其实,这“哭声”是由两棵高约十米的白柳树的枝杆相互摩擦而发出的(一枝枯枝与一枝活枝),风大时声也大,风小时声也小,在夜深人静时这柳树的哭声可传至数十里之外。可见,同样一件事物,有人视其为神秘的结构,有人则视其为普通的结构;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对某种结构的理解或认识,往往掺入了自己的好恶感情,这又涉及到结构的善与恶问题。
说宇宙是无情的机械, 为甚明灯似的理想闪耀在前?
说造化是真善美之表现,
为甚五彩虹不常住天边?
这是徐志摩在 20 年代写的几句诗(《哀曼殊斐儿》),诗人是有感情的,他不能接受结构是冷冰冰无情无义的说法;对他来说,结构存在着善与恶的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存在着善与恶。
如果我们承认生命体是一种结构物,人也是一种结构物,那么结构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便是显而易见的了。其实,从广义上讲,“善”与“恶”指的是一种趋向或行为,对于任何一种结构物,它们都可能存在着某种趋向,在这种趋向的作用下它们会表现出某种行为,例如“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对于水来说,有助于它向低处流的事物可以称之为“善”,反之阻碍它向低处流的事物则可以称之为“恶”。不过,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详细讨论,有关结构的要素、性质、起源诸问题,我们这里只是开一个头。
奇点天文网 dprenvip.com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