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大自然》1983年第四期。作者张庆祥)
广阔的海洋是许多陆地上的动植物不可跨越的障碍,限制了许多动植物的分布范围。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人们发现:被大洋隔开的大陆上却生活着相同的陆生动植物种属。更有甚者,有些古老的兽类、走禽和爬行动物,甚至在淡水中生活的古老鱼类,都曾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大陆上。这些有趣的现象说明:如今被大洋分隔的各个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巨型大陆发生了分裂、漂移,我们这个世界才逐渐成为现在的面貌。
波巴布树和旅人蕉的见证
波巴布树(英语:Baobab)是一种形状奇特的大树,它虽长得不算高,只有十多米,但其树干却十分粗大,成为“大胖子树”,有的树干直径超过12米,要20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围住一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粗壮的树了。这种树的年龄相当大,有的已经超过五千岁,是树木中的寿星。它的树干由海绵状的多孔木质构成,储存着大量的水分(有的水量达450升),为许多干渴的旅行者提供救命之水,因此被誉为“生命树”。波巴布树的果实像黄瓜,味道鲜美,非洲的猴子很喜欢吃,所以波巴布树又叫“猴面包树”。
波巴布树的这些特点都是引人注目的,但更令人有兴趣的是这种木棉科植物的地理分布。人们从非洲中部,经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印度南部、斯里兰卡、马来半岛,直到澳大利亚的西北部,都可以看到这种树。其中,生长在印度和马来西亚的波巴布树比较年轻,估计都不超过七百岁,很可能是从外地传入的,而热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和澳大利亚的波巴布树虽然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种,但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年巨树,一般都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人们认为,波巴布树的这种分布说明了,现在被印度洋隔开的非洲和澳洲,在地质历史上是连在一起的。
波巴布树作为非洲与澳洲曾经连在一起的证据,而旅人蕉则是非洲和南美洲曾经相连的见证。
旅人蕉是一种芭蕉科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很像芭蕉叶,奇怪的是它的全部大叶片都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整株植物就像是一把大芭蕉扇。由于它的树干中也贮存着很多水分,在非洲干旱荒原中旅行的人只要见到它就有水可喝,所以得名“旅人蕉”。旅人蕉的产地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另一个是南美洲圭亚那的热带草原。旅人蕉分布区域的割裂,说明它原先的分布区域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而被分开了。因此旅人蕉也是大陆漂移的一个证据。
长尾燕鸥的迁徙路线说明了什么?
长尾燕鸥是一种出生于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的海鸟。每当北半球的冬季快要到了的时候,它们就成群结队离开家乡,向着南极洲作超长途飞行。令人费解的是,这种鸟既不选择直向南飞的捷径,也不选择途中有岛屿、大陆可以歇脚的较短路线,而是选择了一条颇为曲折的路线。它们从北美洲北部出发后,首先向东南飞越大西洋,到达西欧,然后沿着西欧海岸南下到西非的佛得角群岛,从佛得角群岛兵分两路:一路是向西南再次飞越大西洋,到达南美洲东海岸并由此南下,最后在南极洲的格拉汉姆地度夏;另一路从佛得角群岛沿着非洲大陆西海岸向南,到达南极洲东部。它们在南极洲逗留的时间,大约从头年十二月到第二年的二月底,而后原路返回故乡。
长尾燕鸥选择舍近求远的曲折路线,不辞辛劳地一次次飞越大西洋,究竟是为什么呢?大陆漂移学说告诉我们,大西洋两岸的北美和欧洲,南美和非洲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后来由于大洋中脊的海底扩张而使它们分开了。在这片大陆分开的时候,地球上已经出现了鸟类的祖先,今天长尾燕鸥的这种迁徙路线是不是它们祖先遗传下来的习性,属于旧地重游呢?
大洋彼岸有亲戚
人们发现:被太平洋隔开的中国和美国,虽然分别处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相距一万多公里,但是一些动植物具有相同的起源,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是鹅掌楸和鳄类。
鹅掌楸这种树只有中国和美国才有,美国的鹅掌楸分布于东部山地,中国的鹅掌楸在浙江天目山和湖南省、湖北省一带的山地均有发现。
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扬子鳄,和生活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密西西比鳄,这两者的分布区域虽然相隔万里,但它们都同属于鼍属,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有专家做过一个实验,把生活在美国的密西西比鳄的叫声录下来,拿到我们扬子鳄的保护区来播放,扬子鳄听见了倍感亲切,从水面上划游而来,寻觅它的亲戚。古生物学专家又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的中新统地层中发现了鼍属动物的化石,从而证实了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有着共同的祖先。如今这两种鳄类分布区域的断裂和生活习性的相似,说明北半球的亚洲和北美洲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盘古大陆”是否存在过?
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地质历史上不仅存在过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而且南北两个半球的陆地还曾经是一个整体,称为盘古大陆或泛大陆。
上述的一些生物的分布已为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的存在做了旁证,那么,有没有用来说明泛大陆存在过的古生物分布的例子呢?让我们看看地质历史上肺鱼、鸵鸟、有袋类动物和水龙兽的地理分布吧。
我们知道,肺鱼是很特殊的古老的淡水鱼类,它在现代生物界尚存三个属、五个种,分别生活在非洲、澳大利亚、南美洲的淡水中。它们既能用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也能用肺直接在空气中呼吸。在淡水中生活的肺鱼今天的地理分布,可作为冈瓦纳古陆曾经存在过的一个证据;而北半球发现的肺鱼化石,说明了距今两亿三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初期,不光南半球,而且北半球也有它的踪迹。这样,这种古老的淡水鱼类又可以作为泛大陆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鸵鸟是不会飞的。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有分布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非洲鸵鸟,生活在南美洲的美洲鸵,以及生活在澳洲的鸸鹋(又叫澳洲鸵鸟)。然而,人们却在亚洲、欧洲的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中找到了很多鸵鸟化石(与现代的非洲鸵鸟相似)。在我国的周口店遗址中,也发现了鸵鸟的骨头;在河南安阳的红土层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鸵鸟蛋化石;在山西大同肖家窑头死火山坡上覆盖的黄土层中,也能找到不少的鸵鸟蛋壳化石碎片。这些都证明了,在第四纪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鸵鸟仍然生活在我国北方。由此可见,鸵鸟这种不会飞的走禽曾经在亚洲、非洲、澳洲、南美洲同时存在,这也说明南北半球的陆地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有袋类动物和水龙兽的地理分布,更可为泛大陆的存在提供依据。
有袋类动物是比较低级的哺乳动物,目前全世界共有237种,除负鼠科的65种分布于南、北美洲,还有新袋鼠科的7种有袋类动物生活在南美洲外,其余的有袋类动物都集中在澳大利亚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其中澳大利亚125种,成为当代有袋类动物的大本营。然而,从有袋类动物的化石产地来看,在白垩纪时,这类古老动物的足迹遍布全球各个大陆。科学家们不仅在亚欧大陆上发现了许多有袋类动物的化石,而且在南极洲的塞摩尔岛上也挖出了两块有袋类动物的化石,时代约为四千万年前。据研究认为,地球上的有袋类动物起源于北美洲,它们的分布一路向亚欧大陆扩张,另一路经南美洲扩张到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在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全球的气候都很热,在北冰洋沿岸生长着水杉、银杉和银杏,南极洲也生长着茂盛的森林。当时,不但亚欧大陆与北美洲相连,而且与北美洲相连的南美洲又与南极洲、澳大利亚连在一起。湿热的气候和相连的陆地,对当时的原始有袋类动物扩张地盘十分有利。大约到距今六千万年前,澳洲和南极洲分裂;到距今四千万年前,南极洲和南美洲脱离了连接。在北半球,由于食肉兽类的发展,有袋类动物基本上被吃光了,南极洲后来变成了寒带大陆,原先的动植物无法适应寒冷环境,几乎全部都灭亡了,只有澳大利亚偏安一隅,成为当今有袋类动物的大本营。
生活在中生代三叠纪(距今约两亿年前)的水龙兽,是一种像狗一般大小的食草动物,它既有哺乳动物的构造,又有爬行动物的特征,是似兽的“龙”,生活在湖泊草丛间,因此称为水龙兽。这类动物是地球生命发展史上的匆匆过客,只在三叠纪存在过,今天我们只能在地层中找到它的化石。这种动物的化石先后在非洲南部、印度、中国新疆、南极洲被发现,而它是不能跨越海洋的。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曾经是一个整体的泛大陆后来发生了分裂和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格局。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
再没有别的任何艺术或科学;比战争艺术或战争科学更困难的了。
无论鸟的翅膀是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在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任何人都承认实验是科学之母;这是确定不移的真理;谁也不会否认。
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实施。因而迫切需要对怎样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释有效而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
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象一个水手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肯定他往哪里走。
社会主义是科学和文化的社会。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之无愧的成员;应当努力地和好好地学习;获得很多的知识。
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