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史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仅次于农学和医学,可与数学并列,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在二十四史中有专门的篇章,记载历代历法的资料,称为“历志”或“律历志”。中国古代的历法相当于印度的悉檀多(Si-ddhanta)或阿拉伯的积尺(Zij),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排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跟欧洲不同,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各国的古代天文学都是以历法作为主要内容。在另一方面,中国又跟印度和阿拉伯不同,后者长于行星位置的计算,而中国则长于日月运行的计算。
天象观测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项主要内容。二十四史中专门记载这类资料的部分叫作“天文志”。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主要的观测仪器──浑仪(见浑仪和浑象),同希腊用的黄道式装置不同,中国用的一直是赤道式装置。记录观测数据的度数,在明末以前中国一直是分圆周为□度,而受巴比伦影响的各国则用 360°。两千多年来,中国保存下来的有关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阳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丰富的记录,是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元代的《授时历》为标志(见郭守敬),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到最高峰。明代有二百年的停滞。万历年间(公元 1573~1620 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对天文学产生新的要求。正在这时,欧洲一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这一要求,采取学术传教的策略,把一些不破坏其宗教信条的欧洲科学技术知识介绍给中国。这样,中国天文学就开始同西方天文学融合。1859 年,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英国 J.F.赫歇耳的《谈天》,中国人得以窥见近代天文学的全貌。但由于当时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现代化的天文台和观测手段,都不可能建立和创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仪器设备、台站建设、干部培养等工作,才列入国家计划,得到较大的发展。
奇点天文网 https://www.dprenvip.com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