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褐矮星不算恒星?
宇宙中不大不小的天体太多了,究竟怎样的天体才算恒星?这个简单问题却使科学家伤透了脑筋。在收集了十年数据后,天文学家Trent Dupuy终于得出了一个简单答案:质量。质量是恒星最重要的性质,没有之一。质量决定了恒星的生命进程。
作为地球子民,我们获益良多。太阳位于银河系宜居带,质量又刚好足以维持数十亿年的核聚变,使地球生命有条件进行演化。许多大质量恒星的核燃料烧得太快,因此英年早逝,并以超新星形式爆发。而质量较小的天体(如褐矮星)则不足以发展成一颗成熟的恒星。
褐矮星常被称为“夭折的恒星”,它们在宇宙中无处不在。五十年前,科学家第一次提出褐矮星的存在。这些神秘天体填补了恒星和行星之间的空隙。但由于过于暗淡,科学家很难进行研究。直到最近,天文学家才开始详细研究它们。
不是所有恒星胚子都能顺利演化为恒星,了解失败的发展历程和了解成功的发展历程一样重要。恒星之所以发光,是因为核反应不断将核心的氢转化为氦。核心温度越高,反应越剧烈,恒星表面就越耀眼。同理,较小质量的恒星之所以较暗,是因为核心温度较低,导致核反应较慢。
其实,褐矮星并不总呈褐色。它们在形成之初是红色的,而后才慢慢变暗。这是由于它们的质量太小,以至于中心温度不够高,不足以维持核反应。
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家推测,核聚变肯定存在临界质量,低于临界值的天体将永远冷下去。曾有关于恒星演化的研究表明,红矮星(最小的恒星)和褐矮星的质量分界线约为75个木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7-8%)。但迄今为止,这个测量结果从未得到直接证实。
过去十年来,Depuy与Michael Lui借助全世界最厉害的望远镜——凯克天文台、加法夏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研究了31对双褐矮星,并分析了它们的图像。这是首个有关褐矮星质量的大样本研究。
他们表示,若想维持核聚变、演化为恒星,天体质量至少须达70个木星质量——略低于前人结论。此外,他们还确定了一个温度临界值:低于1600开氏度(约1315摄氏度或2400华氏度)的天体被归类为褐矮星。
此研究将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演化过程。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译者 蛋花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原作者Amy Thompson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科学的进步取决于科学家的劳动和他们的发明的价值。
正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科学的真理必将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广泛传播;无往而不胜。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再没有别的任何艺术或科学;比战争艺术或战争科学更困难的了。
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
学科学是一口气也松不得的;科学的成就就是毅力加耐性。
再没有别的任何艺术或科学;比战争艺术或战争科学更困难的了。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
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八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阳必争。
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
正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科学的真理必将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广泛传播;无往而不胜。
旅行的意义在于找到自己,而非浏览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