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碳或源自44亿年前的大碰撞
[-]
新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起源于44亿年前的一次星球碰撞,当时或许有颗行星撞上了地球。
研究者认为,可能正是因为这次星际“车祸”,碳元素才在地幔和地球表面得以存在,而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是以碳为基础的。这或能解释长久以来的进化之谜。
年幼的地球温度极高,大量火山活动将这颗星球变成了热腾腾的熔融体。在那样的高温环境下,任何形式的碳元素都会被汽化。
莱斯大学的地理学家提出了碳在当时能够存在的方式。即地球冷却之后,有颗水星大小的行星撞向地球,将它的碳元素传递给了地球。这个假设不仅解释了碳在经过地球炽热的幼年期后如何存在,还解释了碳为何没有熔化在地核之中。
地理学家Rajdeep Dasgupta说道,“最大的挑战在于解释这种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保留在地核以外的地幔之中的。即使碳元素没有被汽化,它也会被留在地核之中,因为那里的富铁合金很容易与碳元素结合。”
地球上的碳来自于别处的概念并不新鲜。“后增薄层假说”提出,地球上一些化学物质是被陨石带到地球的。
前莱斯大学地球化学家Yuan Li称,“流行的说法是碳、硫磺、氮和氢等挥发性物质是在地核形成后被带到地球上来的。太阳系形成的一亿年后,它们才被陨石或彗星带到地球上,因此不会被高温蒸发。”
但这个说法的缺点是,陨石和彗星带来的物质可能种类丰富,但是数量不够多,不能解释碳元素为何能占地球所有物质的三分之二。
[-]
研究者用液压设备进行了高温高压实验,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条件能促使地幔形成今天的元素比。
他们发现,模拟地球与另一个星球的碰撞时,如果另一个星球内核的铁合金富含硅或硫元素,碳元素将不会被地核大量吸收,而会留在地幔中。
研究人员Dasgupta说道,“其中一个模拟场景是,一个拥有富硅内核的、类似水星的胚胎期行星撞向地球,并与地球融合。这个场景能够解释地球上碳和硫的比例,也能解释地球巨大的碳含量。由于星体很大,碰撞时它的内核会直接融入地核,而该行星富碳的地幔会与地球的地幔想融合。”
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化学成分之所以能够支持生命存在,是因为地球在几十亿年前“吃掉”了一颗更小的、类似水星的行星。
当然,这个假设也招来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研究人员承认,他们的实验只考虑到碳和硫元素,还不能解释其他元素。
但这个说法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生命在其他行星上如此之少。
一颗行星不仅要位置合适,温度适宜,还需要一些随机的碰撞,上面的化学成分才可能刚好支持生命的形成。
该研究已经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译者 蛋奶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
任何人都承认实验是科学之母;这是确定不移的真理;谁也不会否认。
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索;那他是最好放弃科学。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正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科学的真理必将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广泛传播;无往而不胜。
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八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阳必争。
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八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阳必争。
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索;那他是最好放弃科学。
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
吸引用户过来投稿